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新经济学
   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      ★★★ 【字体: 】  
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7 08:33:1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高频词语,其中“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出、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目的是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在西藏尤其应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由西藏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更是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
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2000年的10年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 hm2,新垦农田5200 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
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2000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1998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2004年,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
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
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
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
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
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

  • 下一篇文章: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
  • ››软件盗版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
  • ››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
  • ››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 ››农业大省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及政策...
  • ››审慎对待当前的房地产热
  • ››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进程中发展农牧循...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