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开始出现剧烈的下跌,并在80年代末跌到接近70年代初油价上涨前的水平。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经济的恢复是因为里根经济学的成功还是油价下跌本身所造成的呢?相信许多有识之士更倾向于后者。
1、 面对滞胀,决策者应该怎么办
滞胀局面的出现,对于决策者而言没有一种容易的选择。是一定程度的失业和相当高的通货膨胀的组合,还是相当高的失业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组合,没有一个组合是人们所希望的。
假设油价上涨所造成的逆向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的产量水平,在图一中以Y0表示。如果决策者在油价上涨之时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的增加,使AD曲线移动到AD1,而政策的适应性又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总需求的增加正好足以防止总供给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经济会直接从E点移动到E2点。产量不变,失业水平仍然为其自然率,而物价水平从P0上升为P2,但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降低。政策的最终结果必然如此,事实上正是劳动成本的下降抵消了油价的上涨。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更为关心通货膨胀的变化,而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来减少需求,降低通货膨胀,其结果是产量下降的更多,失业更大程度的增加。因为没有人希望用进一步的衰退,这一巨大的成本来维持低通胀,所以后者的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更不可取。
还有一种可能是什么也不做。而依靠市场的自动调整机制来实现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在一段时间内下降到Y1。但是,在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市场的机制会使人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失业的增加,会促使工资连带价格水平一同下降,它们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从E1点沿AD曲线回归到E点(如图中箭头所示)。在E点,经济恢复原先的产量水平,失业水平仍然为自然率,物价水平也与冲击前一样。但是,其间由于失业的增加曾迫使名义工资的降低,最终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逆向供给冲击依然降低了实际工资。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一调整过程是缓慢的,因为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决定了其调整的缓慢,而总体经济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从分析中,我们发现政策的结果与市场的结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政策除了使经济经历了更高的通货膨胀,并末给经济带来的更多。在这个意义上讲,政策输给了市场。而市场的调整缓慢可能成为政策出台的导火线。因为政府所面临的压力使其无法在经济出现问题时而无动于衷,即使在市场仍然有效情况下。因此,选择政策还是市场,更多依据的是非经济的因素。即使政策的选择更有损于总体经济。
2、 面对油价上涨,我们能做什么
油价的高位运行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改变了现有的价格体系,是在市场条件下的必然反映,也是人们必须接受的现实。人们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行为,保证了经济的高效率,它是使经济回归均衡的最佳途径。既然油价上涨主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供不应求造成的,那么使供求关系回复均衡理应是寻找对策的出发点。
从供给方来讲,我们不能指望OPEC做得更多,因为这一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从而获取垄断利润。虽然其它产油国未必按OPEC意图行事,但油价上涨所形成的巨大利益诱惑,以及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其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供给的增加相对于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从需求来讲,我们能做什么呢?石油市场的价格上涨本来是引导需求减少的信号,然而由此催生的通货膨胀,使许多国家相信放开的油价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因此许多国家对油价采取补贴的办法进行管制。管制的结果使得需求量失去市场价格的正确引导,石油的需求量不能与石油的市场价格相匹配,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油价也因此继续高涨。这从2008年6月20日中国宣布成品油涨价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应声而跌就可见一斑。因为中国不仅是石油消耗大国,而且是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油价的提高必然会降低石油需求,进而降低油价。维持低油价的补贴,是对油价高昂时大量使用石油的奖励,它使大量的成本隐性化,并超出市场条件下的显性成本,它还使人们发生选择的错误,然而最终人们还是不得不为其买单。这种补贴还将财政支出过多地倾向于富人,这也有悖于公平。如果油价长期的上涨,还会使财政不堪重负。经济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对市场的不信任,特别是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常常是适得其反的。它在表面上和短期内制造出平静的经济假象,而在本质上和长期内却使经济深陷泥潭。其作用更多地是在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而对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权衡,是市场经济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市场在有效地运行,就没有理由对其干预,特别是针对市场的价格。当许多人在为价格干预大唱赞歌的同时经济正为此为未来埋下了祸根。让市场发挥作用,并让市场决定的价格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是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唯一途径,是市场经济高效率的真缔。上涨的油价必然降低对石油的需求,并鼓励人们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这将在未来摆脱对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依赖性。有时解决经济难题的方法并不复杂,也许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本的途径。问题已经出现,敢于面对是勇者的选择,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是智者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