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关键词:区域产业,国内价值链,产业互动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的特征十分突出,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向型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与国际生产网络脱离的内向型发展,导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形成只是以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低级要素的流动与转移,而以价值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产业联系被割裂。因此,构建联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密切沟通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国内价值链,建立协调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互动机制的形成
实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以国内价值链为核心的协调区域产业发展的微观机制。
(一)构建国内价值链,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初级化、低端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区域产业联系被割裂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基础条件为东部地区所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同时,由于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被割裂,中西部地区研究开发、设计、技术、生产加工、营销、品牌等方面的能力由于国内需求不足而难以培育。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现有内向型产业发展模式下,产业自身发展缓慢,需求的拉动作用严重不足,难以在中西部地区内部自主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构建国内价值链能够有效地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东部地区可将不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集中资源和精力,专注于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一方面,可解决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等问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通过建立与东部地区的价值链联系,在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以及研究开发、设计、技术、生产加工、营销、品牌等方面有效克服由于东部地区选择性需求导致的与东部地区的非对称联系,进而构建与东部地区广泛的产业联系。
(二)构建国内价值链,有助于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当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发生区域经济联系,促使收入分配向东部地区政府和外资企业等倾斜,导致区域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扩大。因此,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将价值链在国内延伸,促进中西部地区全面参与国内价值链,重新进行价值链收入分配,使产业发展的收益能够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对于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十分重要。
(三)构建国内价值链,有助于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
在区域产业割裂发展的局面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分工实质是在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国际生产网络纵向分工体系向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延伸。东部地区因此被锁定在制造业的低端,而中西部地区则陷入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低端发展困境。在这种状况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就成为打破现有区域间、产业间纵向分工体系,构建产业内、多元化新型分工体系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推动与之配套的设备制造、原材料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东部地区则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集中发展高端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加工、营销、品牌发展等环节和产业,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和部门间升级。在此基础上,区域间产业联系得以大大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就可以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起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形式的区域间多元化分工新体系。
二、构建国内价值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
构建国内价值链重要的前提是价值链当中各环节在比较优势方面的需求具有差别,即一些低技术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和工序对生产成本的要求较高,而研究与开发、设计、高端制造、营销渠道建设、品牌发展等高端环节对技术、资本、品牌、营销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丰富而廉价的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就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优势,中西部地区就成为承接生产、加工、制造环节的重要区域。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成本优势并不明显。生产成本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土地成本、资源和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在土地成本方面,与东部地区日益上涨的土地成本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资源和能源成本方面,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国家对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拥有开采权和定价权,中西部地区的相应权限十分有限。当前,国家已通过压低资源和能源价格(甚至不惜压低中西部地区要素租金)的方式,使东部地区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时已充分利用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在这种状况下,中西部地区资源、能源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十分有限。因为在劳动力要素流动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能够在东部地区获得较高收入的劳动力,不会放弃较高的收入而回到中西部地区获得较低的收入水平。如,在中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虽然提高工资但仍招工难的现象。
第二,只看到中西部地区生产成本较低的一个方面,却没有看到交易成本较高的另一方面。区域商务成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生产制造成本,二是交易成本。一般来说,二者是反向变动的,即生产成本低的地区交易成本高,而生产成本高的地区交易成本低。总体上,中西部地区生产成本低而交易成本高,而东部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生产成本高而交易成本低。因此,如果考虑到较高的交易成本,中西部地区的商务成本并不具有优势。同时,不同的生产环节对成本类型的敏感程度不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生产成本仅仅对生产成本比较敏感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和工序具有吸引力,而对法律、政策、服务环境等交易成本更为敏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营销渠道建设、品牌发展等高端环节的吸引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价值链对于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模式的构建就存在一定障碍。
(二)中西部地区规模经济劣势明显
根据产品内分工理论,产品内分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价值链构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按照这一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国内价值链,东部地区将一部分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和工序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前提是在中西部地区可获得规模经济,特别是同类企业地理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然而,从当前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看,中西部地区在外部规模经济方面的劣势十分明显。
首先,在产业集聚的规模方面,与东部地区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其次,在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方面,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外向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