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零部件、机械到钢铁,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全部增加,充分弥补 了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韩国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的40%是对华出口增加所致。中国台 湾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几乎全部是对祖国大陆出口增加的结果。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介绍说:“据我们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占2002年世界GDP增长的17.5%, 是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4%的4倍。中国2003年的经济影响显然在增强。”该公司的国际 投资公司分析认为:“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支撑着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 经济”。印度储备银行预测,截至2004年3月的这个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会达到 6.5%-7.0%。印度财政部长辛格2003年1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强劲的农业生产和坚 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使印度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到2000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合计达 22.77亿,占世界人口60.54亿的37.6%。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迅猛增加, 将为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日本学者平田润认为,重新走上增长轨道的亚洲经济,在人员、物资和资金的流动,以 及各国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日益完善 ,出现了与过去“雁阵式”大不相同的模式。很多研究机构认为,今后几年亚洲经济仍会快 速发展。
除亚洲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都在好转。IMF预测,2003和2004年拉美经 济增长率分别为1.1%和3.6%;非洲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和4.8%;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 为5.1%和4.6%。
(三)转轨国家经济持续复苏
原苏联和东欧等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已普遍复苏。IMF预测,俄罗斯经济2003年和2004年 增长率分别为6.0%和5.0%。实际上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到7.2%,其中3%是因为 石油价格上涨实现的。俄罗斯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500万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 界第二位。据俄能源部预计,今后十年俄石油日产量将达到1000万至110O万桶。国际市场油 价走势仍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欧经济持续复苏。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十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1%。近期这 些国家经济走势将深受加入欧盟后欧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重组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前景看好 风险仍然较多
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1.“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强劲复苏。美国半导 体工业协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将分别增长16%和19.4%。信息技术的 广泛应用将帮助企业运作更为有效并刺激经济更快增长,美国经济“正处在生产快速增长和 繁荣新时期的开始阶段”。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扩大,各国都在增加研究和开发 投资。预计全球研发投资将从2003年的2.27万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万亿美元。主要发 达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纳米技术(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众议员洪达认为:“纳米技 术代表了未来的科技主流,它有能力引领一场革命”。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农业 生物技术已经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揭开序幕,“到2020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可能超过天 然作物”。氢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供应问题。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拓宽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空间。总之,已经开始的新经济预示21世纪将是“新经济”世纪。
2.区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强。欧盟在加深一体化进程中仍在扩大,到2004年5月欧盟 将从15国扩大到25国。欧盟于2003年3月11日提出了建立包括俄罗斯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 “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实施跨洋过海发展战略,即扩大与亚洲 国家的合作和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依托,正在实施 “南下”、“东进”和“西攻”战略,目标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和控制欧亚中间地带。亚洲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区域合作大大滞后于欧洲 和北美。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地理上相对独立,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便利 性和有效性看应首先加强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泛亚合作的途径。迄今亚 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理事会 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在扩,大和深化合作。中国和东盟从2001年起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 区。日本和韩国也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中日韩之间都在加强合作, 通过10+3和中日韩合作,逐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推动泛亚合作进程。
3.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缓和和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和有利因素增多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稳定、不确 定因素。
1.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难以缓和和解决。美国推倒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的财政负 担和美军死伤人数都在增加。美国想加快向伊拉克人交权,难处是交权对象以哪一派为主? 美国想让联合国分摊更多责任,问题是联合国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联合国能够承担起主 导作用,美国是否愿意拱手相让,因为对伊发动战争的目标是,像改造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那 样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化”和改造中东国家,从而 完全控制这个重要战略地区和石油天然气资源。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布什为谋求连任,不大可能再发动一次类似伊拉克战争。但 是,恐怖组织和分子是否让美国安宁?是否会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巴以和平谈判能 否进行和取得进展?如果中东等热点地区战乱和动荡继续甚至加剧,将再次引起石油价格上 涨,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2.全球金融市场难以稳定。全球股市已普遍回升,发达国家的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波 动幅度不会很大。但是,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超过两万亿美元,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资本“以光的速度”每天24小时不停地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任何国家发生金 融危机都可能威胁到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日本财政赤字已占GDP的5%左右。法国和德国的 财政赤字已连续两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金融事 务的委员索尔韦斯警告说,法德等国的财政赤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从中期看将影响到 债券市场,导致利率上升,并降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克林顿离开白宫时曾留下 2364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布什入主白宫后,随着实施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美国财政 赤字急剧增加,2003年度财政赤字已占美国GDP的3.5%,2004年度将上升到占4.3%,“财政 赤字已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虽 已崩溃,并经历了几个“弱势”阶段,但迄今美元仍是世界主导货币。到2001年底,在世界 各个中央银行2.021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3/4,欧元仅占不到15%;美国对外贸 易占世界贸易的20%,但在世界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占50%。美国仍在继续大量发行美元。2001 年美国发行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其余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 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
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史表明,美元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对美国都是利大于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