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笔费用很难压缩。
搜狐2001年营业额只是新浪一半多点,网易更不是新浪的对手,但这种格局并不代表新浪可以高枕无忧,真正的高手还没有出招。yahoo!在中国到目前只投入了30多个人,做内容的只有1.5个人,而其日访问页面也达到两三千万。
张朝阳在2002年初说,yahoo!中国已经不足为惧。他的理由是:yahoo!中国已经被拉下了很远,“现在谁还到yahoo!上看新闻?”
靠新闻和内容占据一时的优势,正是新浪和搜狐未来的致命伤。门户首先是一种技术,而非新闻。MSN不声不响,没费什么劲就靠软件成为美国三大门户之一,是最好的佐证。
Yahoo!中国最后胜出的理由有四条:一、技术实力最强。技术成本摊销到全球20多个不同版本的网站,技术开发成本也最低。二、对门户理解最深刻、最持久。yahoo!是门户的鼻祖,新浪、搜狐都是yahoo!的中国学生。三、全球整合资源。yahoo!是全球最大的门户,具有整合资源的强大优势。yahoo!中国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惟一一个能够整合中港台三个网站资源的中文网站,新浪虽然称自己是为全球华人服务的门户,但其北美和台湾网站简陋得像个人网站,而且三个网站之间没有进行多少整合。www.sina.com至今什么也访问不到。
Yahoo!中国于1999年9月正式开通,它是雅虎在全球的第20个网站,雅虎在全球一共有12个语言版本的24个网站。
yahoo!中国曾经是中国第一门户,后来,被新浪、搜狐、网易超过了,雅虎好像一点都不急,既不上火,也不追加投资,它现在在中国的策略只是守住一块阵地而已。但等到它觉得中国市场有利可图之时,它一定不会错过。现在,它只是感觉没到时候。
Yahoo!现在市值87亿美元,新浪的市值7800万美元,不够yahoo!一个零头。即便新浪现在的访问量是yahoo!中国的10倍,那又有什么用呢?互联网没有品牌忠诚度,动一下鼠标,就转了。
从这一点上看,联想放弃模仿新浪的FM365,转而和AOL合资,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评论者:名报杂评 主题:刘韧:中国IT业无梦[续] 回复日期:2002-7-31 15:29:12
联想
联想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1日,在时间上,并不比“两通两海”晚,但从联想现在公开的大事记中,找不到1984年到1988年的记录,那一段比起联想现在的成功实在没有什么好记的。
1987年,柳传志和万润南一起参加海淀区政府的一次会议,作为知名人士,万润南拍着柳传志的肩膀向区领导介绍:“他们尽管现在还比较小,但今后可能不同凡响。”此举让柳传志很不受用,柳传志说,他就在那时决定和四通一决雌雄。
但那时,联想还没有和四通一决雌雄的能力,联想1988年的营业额为1.9亿元,四通1988年营业额就达到了10亿,两个公司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中关村的第一个机会是给四通的,可惜万润南犯了政治错误,机会转给了联想。联想起飞于万润南出逃海外的1989年,这一年,联想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联想集团;这一年,联想生产出联想286微机;这一年,联想营业额上升到4亿元。
此时,阻挡联想冒出头来的不再是“两通两海”,变成了长城、浪潮。长城推出286比联想推出286整整早了2年。联想此时做PC,既打不过长城,也打不过浪潮。此时,联想做PC,连电子部颁发的许可证都没有。
柳传志向四通学习,也在香港寻找合作伙伴,柳传志找到了吕谭平。自1988年起,联想开始利用其在香港的合作平台,代理AST PC,此前联想主要代理IBM PC。AST这种价廉物美PC一下冲开了中国市场,中关村满大街都是AST PC。香港联想几乎垄断了AST在国内的代理权,联想通过代理AST PC完成了进一步的资本积累。
立志高远的柳传志没有满足于做代理,他试图和AST商量出联合品牌的PC,被拒绝后,柳传志决定推自有品牌的PC。柳传志此时如此坚决,和倪光南极力主张做联想自有品牌的PC有很大关系。
联想PC在1990年只卖出去2000台,此时,支撑联想业绩的依然是香港联想的贸易和吕谭平开创的QDI主板业务。1992年,QDI主板业务利润为1000多万港币。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仅是香港联想上市,上市的业务中,没有国内业务部分,就是说联想PC根本不在其列。
1994年3月,杨元庆接手联想PC的时候,PC并不是联想最至关重要的业务。在1993年,联想PC的年销量仅为2.5万台,在柳传志心目中,很多业务比PC赚钱。
杨元庆今天的联想总裁,是他自己打出来的。1994年,杨元庆将联想PC销量抬高到4.2万台;1995年,抬高到9.8万台;1996年,形成质的突破达到22.8万台,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直到此时,联想才将联想PC业务装进香港上市公司。有了北京优良业务的注入,联想股票稳住了阵脚。此前,联想股票一度跌到2毛9,岌岌可危。
杨元庆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1997年,联想PC攀升至46.3万台,1998年79.1万台,1999年147万台,2000年261.8万台。基于前几年的快速增长,2001年,终于当上联想总裁的杨元庆将目标定在了370万台,但是到2001年下半年,杨元庆就意识到完不成任务,自己将任务调低到了313万台。杨元庆1994年接手PC,是因为北京联想在1993年第一次没有完成任务;2001年,杨元庆成为联想总裁第一年,竟然没能完成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在2001年失去了强劲的利润增长,2000年,联想纯利润比1999年增长了78.8%,2001年预计只能比2000年增长3.4%。据多家证券公司预测,联想2002财年的盈利增长估计只能维持在10%左右。香港股市普遍认为,联想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从1994年起,其聚集的PC能量业已释放。联想必须有新的增长点,才可能重新回到高速增长的轨道。
联想选择服务作为新的增长点,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服务为人力密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本地化程度也非常高,容易形成对跨国公司的壁垒。但服务要为联想做出大规模的利润贡献,尚待时日。因为,一方面,联想建立服务的队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服务需求与认可也需要时间。
联想还想以“技术驱动”重返高速增长的轨道,但联想现在所能投入的研发费用和跨国公司相比却少得可怜。据联想统计,它2001年的研发投入为4到5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和联想自己比,已经增长很多,但放在全球看却微不足道。微软本财年研发投入为48亿美元,英特尔为40亿美元,IBM为50多亿美元。被杨元庆斥为靠运作取胜的DELL,研发投入也有5亿美元,是联想的8倍多。
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联想加大研发投入,是件好事,但对“技术驱动”寄望太多,就不太现实了。联想的确是一个传奇,是什么造就了联想这个传奇?至少从现在看,不是技术。
1986年,推出的联想汉卡并未能使联想具有超越“两通两海”的竞争力。从时间上看,它比长城汉卡晚,从应用上看,它赶不上后来面市的方正WPS汉卡。联想汉卡之于联想更多地只是一种高科技企业的标志,并非其利润来源。
联想真正屹立于中关村,是联想PC的巨大成功。直到1996年,方正开会的时候还会嘲笑联想的股票只有几毛钱。1996年之前,中关村的代表是方正,不是联想。
联想PC靠什么打败了IBM、HP和康柏?不是靠技术。从内因上分析,是因为联想的管理:这种管理对外表现为市场和销售网络的高效快速灵活:对内表现为管理成本低,能组织起来进行大规模有条不紊的运作等等。从外因上分析,是因为跨国公司还没有足够重视中国市场。国外品牌的管理中心不在中国,决策速度慢,因为在386、486、586机型上,都是国内厂商率先推出,国外品牌的机型上总比国内品牌慢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