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全部规模的7倍,发行市盈率11.4倍,创当年香港工业企业首次发行的最高定价。
长城现在过得不错,但业已失掉了0520CH时的领导者地位,但它这些年不这样走,又能怎样走呢?
方正
方正的前身是1987年北大物理系教师张玉峰创办的“北达科技服务部”,“北达科技服务部”开始是向“两通两海”学习做贸易的公司。1988年,王选携激光照排技术加盟,“北达科技服务部”改名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从而改变了公司的性质。
至少在当时,方正是民族计算机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企业。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研发开始于1975年5月,国家对这项技术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于1974年8月亲自批准立项,所以,这个项目也被称为“748工程”。
这项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当时计算机运算速度慢、内存小,而汉字激光照排比英文激光照排消耗计算机资源更多,国外同类产品没有针对汉字进行优化,处理汉字有困难。王选教授的贡献在于针对汉字进行了优化处理,使得在当时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下,汉字激光照排成为可能。
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让方正辉煌了10年。到1998年,外部状况急剧变化,国外的Adobe、IBM,国内的浙大快迅、清华紫光等很多公司倾尽全力打入中文出版市场,瓜分了方正原来独占的利润。此时计算机速度已经足够快,内存足够大,国外产品即便不针对汉字进行优化,也能方便地所用。
方正其实早就在提防着Adobe,为了和这个出版界的巨无霸抗衡,方正在技术上采取了紧紧跟随战略,Adobe做的软件,方正也做。但是,以方正的实力实在不能和Adobe抗衡。Adobe是市值87亿美元的公司,过去12个月的净利润为2.5亿美元,即是说,Adobe一年的净利润都要比方正全部12亿市值港币大。
方正已经尽力了,它不是不舍得对研发进行投入,仅1996年,方正对激光照排领域研发的投入,就超过国家过去20年对北大这个项目投资总和的10倍。1998年,方正研究院有50个软件通过鉴定,张玉峰后来置疑“这50个软件里面,到底有多少个能形成规模效应?”但研究院也有自己的难处,研发就是以失败为前提的成功,不做这些研发又怎么能和Adobe抗衡呢?但方正投入的那点钱,在Adobe看来,实在微不足道。2000年,Adobe研发投入为2.37亿美元,这个数字也比方正市值大。方正研究院就是这样被拖垮的。
1995年10月,张玉峰意识到做PC和他以前做贸易本质上一样,而且,实际投入要比做软件小,方正电脑、方正显示器便问世了。
1998年之后方正电子(激光照排业务)连年亏损,而方正PC却一枝独秀,2001年销量达到135万台,跻身亚太PC市场第7名。
舆论一般将方正电子的亏损归结为内部管理不善,方正也是这么对外界说的。内部管理不善,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技术不再处于优势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将主营激光照排业务的方正电子亏损都归结为管理不善,就无法解释方正科技这几年的成功。方正科技这几年更是内忧外患不断:内部,领军人物冯沛然、祝剑秋、时西忠、魏兴,走马灯一样地换;外部,先是裕兴举牌,后又遭高清举牌,但其业务却未受影响,增长率在疲软的2001年也达到了63%。个中原因,不言自明:组装PC好做,开发软件太难。
四通
1989年,万润南之后,段永基掌舵四通。段永基喊出了“二次创业”口号,四通从此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期间最著名的思路是“与狼共舞”,即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在生产、分销、销售,计算机、电子、电工、通讯、办公室设备,软件、硬件、系统集成等等各方面四处出击。正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四通一共成立了50余家独资、合资联营企业,4个海外分支机构,职工3000多人。
在先知先觉方面,四通领先于联想、方正,它于1993年8月16日在香港上市,发行了1.5亿股股票,每股作价1.26元。从1993年到1997年,四通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四通电子业绩一直不错,营业额在13亿港币到16亿港币之间,每年都有盈利,1993年盈利8704万元港币,1994年8852万元,1995年1915万元,1996年4095万元,1997年4232万元。
同期,联想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营业额虽然比四通大,为30多亿港币,但业绩不稳定:1994财年盈利1亿,1995财年亏损1.6亿,1996财年继续亏损2800万,1997财年盈利2.3亿元。
同期,方正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方正电子业绩最好,1995年盈利1.1亿,1996年1.2亿,1997年1.4亿。
分水岭出现在1998年,这一年,方正电子第一次亏损,亏损额达1.6亿。四通电子也出现第一次亏损,亏损额达8986万,而在这一年,联想盈利2.8亿港币。
1999年,四通盈利139万元,联想盈利达到4.8亿元,方正继续亏损达2亿。
2000年,四通亏损2.16亿元,联想盈利达到8.6亿元,方正盈利1.81亿元。
联想于1998年起飞是因为其PC制造业已开花结果,业绩连年翻番。四通于1993年上市的时候也埋下了一粒优良的种子,那就是四通利方,即后来的新浪网。
四通于1999年能够扭亏为盈,全靠期内新浪网未实现收益的1.67亿港元所致,扣除此特殊项目,四通在1999年实际亏损1.65亿港币。
但是,成也新浪、败也新浪。2000年,四通亏损达2.16亿港币,其中的2.02亿亏损是新浪股票大跌所致。
这一年,局势变化得有些戏剧化,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新浪股价不断攀升,四通电子的业绩也水涨船高。四通电子在中期报告中喜称,截至2000年6月30日,四通电子中期纯利大幅上升4倍,达2.861亿。这主要是受一项未兑现的3.6274亿港元证券投资特殊收益所刺激,该项收益来自其持有8%的新浪网于4月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产生。但是,到年末,当新浪股票从50元美元跌到1美元的时候,四通也跟着遭殃。
在此之前,王志东的新浪和杨元庆的PC一样,也曾使四通股票大涨,1999年末四通电子股票一度涨到每股6港币,那是四通的黄金期,是四通股票的最高峰。站在1999年末看,四通似乎从此可以凭借新浪扬眉吐气。那时候,大家在讨论中关村引导未来潮流的是谁?很多人投王志东的票,那时候,很多舆论觉得杨元庆业已掉队。但是,王志东所发出的光只是一闪而过。2001年6月,王志东沉没,四通股票跌回到了8毛钱,市值跌回10亿多港币。
无论是联想,还是四通,进入90年代后期,都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联想注入了稳健的PC业务,四通注入了仿佛有更大潜力的互联网业务,但实际的结果是,PC打败了互联网。
2002年2月底,段永基承认投资新浪网像四通以前很多投资一样,是一个错误,“尽管有人说,网络的春天已经到了,但我看新浪网距离赚钱还早着呢。”
新浪
新浪真如段永基所说的那样吗?
2001年,新浪全年营业收入为2470万美元,其中广告收入2100万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1.1%。这是一个极为不好的信号。Yahoo!后来股价狂跌不是因为其亏损,而是因为其广告收入增长乏力。新浪2001年广告收入下降至少能够说明中国互联网广告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2000年,王志东曾说,新浪模式的优势在于,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其成本会降得非常低。如果这个成本仅仅指运营成本,情况的确是这样。2001年,新浪的毛利率高达45%,就是说,收入减去运营成本(包括带宽租金、技术设备折旧或摊销、编辑出版网站内容所涉及的费用、技术服务与支持人员以及网站编辑与出版发行人员的工资与薪酬、办公场所的租金等)新浪还挣了1111.5万美元。
但新浪成本的大头并不在运营成本,而在营业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产品开发费用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等),2001年,新浪营业费用为4400万美元。这些费用和机器无关,不是新经济,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