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最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品牌,“中国制造”可以在世界范 围享有巨大影响。技术创新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始终,无论中国今后在成为“世界 制造中心”的同时是否也能够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有一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中国要想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制造的分工中占据 有利的地位,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须重视和依靠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步崛起,科技实力却没有显著提高,终于日渐成为 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他们编写的《 200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一书中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 有两个方面:一是普遍的基础技术水准比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近几年发展速度 不快,没有跟上国际潮流,造成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制 造”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没有以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由于国内技术创 新的发展状况违背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原理,致使技术创新成为中国制造 业发展的制约瓶颈。《美国制造》一书曾经指出,在美国,几乎每一次技术进步,都 与制造业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制造业水平的同步跟进,高新技术研究会受到障碍,研 究成果的产业化也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制造业为高新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 ,成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力。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原理,就应该而且必须改善技术创 新的发展状况,使之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 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在中国,伴随着产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长, 但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有限,存在着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对称的现象。这 种不对称现象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写照,它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数年的艰苦任务,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 同努力。 首先,政府的当务之急要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对创新的支持贯穿整个创 新链。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由此可以激发和引导 企业在研发上更多地投入,并与研究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加强与完善中介 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它们是创新系统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 的重要途径。此外,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 ,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 其次,把适应我国“入世”后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形势作为目标,制定当前制造业 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市场集中度 ,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健全制造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 促进制造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实现和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有两 大契机。一是伴随着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和国资监管条例的出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这将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存量国有资产要从许多领域退出。当前 的国有资产处置可谓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自身规模化的一大重要机会。据中国工商联 2002年的调查,8%的私营企业已通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获得壮大,14%的私营企业 则正在作这方面的准备。另一个机遇就是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 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 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及早制定行业知识产权政策和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优先考虑那些对中国 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家电、传统医药等,应当在 这些重要领域中强化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管理 机制,强化企业联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避免国内企业的自相消耗,避免在国际贸 易竞争中发生重大失误。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巨大的 特点,积极把握制定产品技术标准的主动权,避免重蹈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第四,转变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中国的科技投入 体系仍是典型的“封闭分立型”,即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相互分立,另外还有国内 资金和国际资金、民用科研资金和军用科研资金相互分立等等,造成大量科研资金浪 费和闲置。政府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租赁或者有 条件地买断国家实验室等。在利用好国内科技资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 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究与开发 资源,为公司全球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利用跨国公司谋求全球利益 的动机,利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国际研发资源的利用,将是对中 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加快 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鼓励国 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就可以充 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 开发能力,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管理世界,2002(3) 2.李京文等主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3.中国科技投入体系亟待变革.北京现代商报,2003-06-05 4.文中未标明出处的数据根据国家商务部数据库数据资料整理。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