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3];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4];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5];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6]。 1.2 分类 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 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 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7]。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按照企业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企业集群等[8]。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9]。中小企业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企业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10]。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企业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网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2.1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企业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社会关系 网络理论解释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 间紧密的产业网络关系是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15]。 一些学者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8,16,17]。其观点 主要有:第一,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第二,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 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使相互依存的 小企业集群迅速形成[17]。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 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以当 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18]。 2.2 培育 贾根良、张峰通过对丹麦和芬兰家具业发展经验的分析,强调了学习与持续创新 能力同样是传统产业通过地理簇群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我国传统产业如 何创建地方化生产体系提供于相应的政策建议[19]。徐康宁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 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 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 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是 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 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3]。然而,我国的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相符 。由于一些地区(如温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全球化与中国企业成长条件并不好, 所以当时许多政策的约束力到此就有所减弱[16],使得边际制度创新有了可能;同时 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妥协、默许的不干预政策[16,20],这就使浙江的小企业集群能够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地理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立起来。由于历史或地理因素,使 小企业集群选择了某种专业产品[10,20]。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我国高新区发展中的产业集群问题表现在:大多没有形成 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产业集群机制[5]。林金忠认为下列几种 类型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可利用的:①因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 可称之为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这种聚集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的一家或数家大型企 业为核心,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形成一个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系统;②因企业 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在这种聚集体内,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 存在着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围联系。在一个大型的工业综 合体内,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 济被内部化了,因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③因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 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21]。 3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 3.1 企业网络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空间经济学关于创新与地区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为其它学科如产业 组织学和社会科学所影响,交易成本、集群、网络等概念相继被引入,创新与空间经 济发展的关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地区经济网络的重要性[22] 。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 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三类 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它中 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23]。从经济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则认为企业会为降低 交易成本、依赖稀有资源、交换彼此资源、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 而网络内的成员之间则从事生产、销售、研究和开发甚至财务等方面的分工[24],透 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王如玉、曾淑婉认为,中小企业间的协作 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的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 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 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25]。通过对工业衰退地区的分析,徐华认为构建创新网络是重 振工业衰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