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出路[26]。 3.2 企业家与创新 另有学者则从企业家网络的角度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企业集群是以关系网络,尤其是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 区性企业群体,“企业家协调”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家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1 0]。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领袖型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这些 企业家本人具有远见卓识,有高超的经营能力,信用卓著,有崇高的声望,在当地商 界有号召力,能真正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能合理地 分配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利益[27]。 3.3 制度与创新 一些学者从非正式制度[17]、制度变迁[16]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 关的结论。我们必须加快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形成互补 配套的制度结构,并注意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28]。 4 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 4.1 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魏守华和石碧华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有:①基于直接经济因素的企业集群竞 争理论,以哈佛商学院波特为代表,具体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异 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②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利亚和北欧 学习型经济这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强调非直接经济因素重要性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29]。 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和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构成[30]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 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 域协调[31];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 场竞争四个要素[23]。产业地理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生命周期,提高了产业竞争 力,延缓了产业衰退期的到来[33]。产业集群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国家超越原先在该 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集群现象, 主要反映在制造业,而且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3]。 4.2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 波特认为,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而区域竞争力的获得又可 以从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解析[34]。王缉慈等认为, 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 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 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 ,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 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 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 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 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35]。 5 理论述评 5.1 概念辨析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个词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 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一般包括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是一种 聚集经济。根据对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在确定的研究对象上,产业集群与聚集 经济并无多大区别。实际上,在研究聚集经济的文献中,多数是以产业集群为具体研 究内容的。两者的差异在于:①产业集群强调产业关联,而产业集聚只是形态上的产 业集中;②聚集经济更加一般和抽象,或是聚集经济的一种新的说法[36]。在研究方 法上,研究聚集经济与研究产业集群基本上用的是相同的方法。所以,在经济学家眼 中,集群和聚集在经济意义上基本是一回事,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产业组织学中的“产业集中”,一般用产业集 中度来衡量。产业集中度也称市场集中度,它是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四位、前五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 市场份额。因此,集中度是市场寡占程度的一个指标。在产业经济学中,通常把产业 集中度看成是一个市场中一些或所有厂商的市场份额函数。 5.2 理论运用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很多,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 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一方面与国际学术动态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关。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 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①缺少对产业群形成机理的研究,特别是 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形成产业集 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可以培育产业集群,并且在短期内也可以形成集聚效应,但 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市场的充分流动,激励效应和创新源泉均不足,集群缺少活 力。②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如何判定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 ,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群等方面鲜有涉足;③缺少对产业集群的定量研究, 总体来看是理论多而实践少,且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运用 于区域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解决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促进区域产 业的合理布局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 ard Business Review,1998.77~90. [2]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 11):22~27. [4]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 (5):2~7. [5]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 经济,2001,(1):33~37. [6]沈玉芳,张超.加入WTO后我国地区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的转型研究[J].世界 地理研究,2002,(1):15~23. [7]骆静,聂鸣.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3):13~17. [8]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9]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1,(2) :68~73. [10]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J].战略管理,2000,(11):49~55. [1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01,67~68. [12]孟庆民,杨开忠.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人文地理,2001,(6) :7~11. [13]江征.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2,(12 ):40~41. [14]冯德连,王蕾.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财贸研究,2000,(5) :1~5. [15]陈慧娟,吴秉恩.台湾中小企业动态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关系之研究[J] .中山管理评论,2000,冬季号:78~83. [16]朱康对.经济转型期的产业群落演进[J].农村观察,1999,(3):35~41. [17]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9):34 ~37. [18]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 ,(4):5~11. [19]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 1,(9):46~52. [20]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J].财贸经济,2000,(11) :64~70. [2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