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 【字体: 】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37:22   点击数:[]    

(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
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
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强的榜单上也仅排名第8
1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为41499.1百万美元,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
21.66%;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47%;其次,就制造业二
次行业划分看,能源和汽车及相关产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重头,虽然中国企业排名
也显示出了这一结果,但是进一步比较国外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产品构成,(注: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仅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总额中工
业产品所占的比例在20年里从50%上升到了90%。但是,进口中用于委托贸易的中间
产品的比例较高,每增加100万美元的出口必须进口50万美元的中间产品。而且,由
于出口的主力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中国的贸易结构还远未达到那些在机械等
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国家的水平(关志雄,2002)。)就不难发现,
中国企业同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相对于国外高附加值的同类产品而言,仍然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4.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电子业为例,2003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约合691亿美元,相当于IBM公司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百强企业排首
位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85.8亿美元,仅为IBM公司同期的10.3%。(注:数据引
自eNews.com.cn。)由此可见,中国电子行业总体规模远远难与跨国公司匹敌。
    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中国电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00~2002年百强电子企业
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8%和3.8%,而2002年思科、英特尔、
微软、诺基亚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5.3%、17.5%、15.5%和
10%。再以专利数来衡量,1997~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家申请的专利数总计3886件
,仅相当于IBM公司2001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所以中国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也无法与
国际跨国公司相比。
    而对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的汽车行业,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汽车企业只有达到年
产30万辆才可以支撑车身开发,年产50万辆的企业可以支撑发动机开发,年产100万
辆的可以支撑整车的开发。在美国,通用、福特等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50亿~
60亿美元。但是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从1985年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到20
01年,18年轿车市场规模才达到72万辆。目前,国内汽车研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
。所谓“纯国产”的一汽红旗也仅是奥迪的车身,加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中国汽车
正在进入“越依赖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依赖”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
后”的恶性循环。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销,更是让许多汽车企业去倾力赚取基
于“高起点”上的高利润,将开发自己的产品抛到了脑后。
    当然,中国制造业也并非一概缺乏创新,摩托车和家电、小型机械产品等行业就
值得肯定。目前中国民用摩托车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已经销往世界150
多个国家,年出口300万辆,居世界第二。从技术创新角度上,中国摩托车产业近两
年取得的各类专利已经超过了日本。
      5.外资及其研发机构是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力的补充
    考察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长期支撑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
一例外地来自制造业。各国和各地区的制造业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保持了良性循环,
促进了扩大出口主导型生产和引进技术。设备投资的稳步增长有助于扩大生产,增加
就业、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就中国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及设立研发机构在相当程度
上确实可以弥补中国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及力量的不足、扭转不够合理的科研导向,
还能够唤醒、增强本土企业的研发意识,重视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日
益活跃,目前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有400家已经或正在积极准备来华投资和追加投资
。20世纪8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和服装业
。1992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尤其是化工、
机器制造、运输设备、电子与电信等部门。在90年代下半期,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中的外资投资相对停滞,IT产业成为新的投资重点。据报道,2001~2002年中国最大
的十家外资企业都属于制造业,其中电子及计算机、通信行业生产企业占五家,汽车
生产商占四家。(注:国际金融时报,2002-11-11)
    在积极对华投资与设立研发机构的同时,跨国公司还一改过去不涉及真正的核心
技术的做法,纷纷在华设立原创型的研发机构。据原外经贸部统计,到2003年已经有
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
多家,包括微软中国研究院、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朗讯中国实验室等世界知名的研
究机构。随着外商投资的质量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当然,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发展在行业间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Pearce
(1989)和Kuemmerle(1999)的研究指出电子和医药行业研发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相
对较高。而薛澜等人对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研究(2002)也表
明,跨国公司的独立研发机构在中国目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而在医药、化工
等行业较少。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国内医药、化工等行业科技进步相对于其他制造
业行业而言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除了行业分布差异外,地区分布差异也不容忽视。近3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一直
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投资额始终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5%以上。其中引资
最多的是广东、江苏、福建和上海,除了地理因素外,其优势主要还在于当地市场大
、工业基础较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府的服务意识。据统计,
到2000年,东南四省一市(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和上海)约占全国全部累计实际
投资的2/3。从1994年起,江苏取代上海成为第二大引资省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上海外资很大一部分进入的是投机性强的房地产业,而江苏外资则主要集中与制造业
。仅几年广东在引资中所占比重有了显著的下降,江苏和上海成为中国当前两个最重
要的外商投资地区(赖平耀,2002)。
      6.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创新能给中国制造
业带来的首先是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乃至制造设备等,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制
造产品和著名的制造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 下一篇文章: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几点建议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