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许多研究也表明,各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遇到的困难多,效益差,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公害严重,缺乏有效开发国际市场的手段与人才等问题。下面就运用“板块模式”理论推动农村工业发展和提高农村工业资源配置效益提几点建议。 1.抓紧各地区农村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快地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内。建立工业园区的目的是可以大量节约公共工业设施的投入,包括用于道路、能源、排污、通讯等方面的建设费用。有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也有便于相互交流,协作,增加信息获得渠道,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培养费用。 2.促进配套产业的形成。在农村工业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要把重点工作放在配套产业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和融资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向上游(原材料,加工机械设备)和下游(深加工产品、流通业)方向延伸。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要注意优先吸引同地方主导产业配套的企业。 3.为建立企业集团,加快资源向规模企业积聚和集中创造有利条件。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为了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规模企业。企业集团的作用在于把分散在各中小企业的力量集中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规模优势,在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4.采用有效的途径来加强农村工业的东西合作。农村工业的东西合作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部分板块移动”是促进东西地区农村工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的意义在于,可以使迁移到西部地区的企业继续保持同东部地区的紧密联系,背后有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做后盾。使得迁移到西部地区的企业在获得成本较低的原材料、能量、劳动力和以及广阔的市场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从“故乡”--东部地区获得新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这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农村工业整体实力提高、迅速扩大规模和增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Adam Smith,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社,pp.1~12,1997年。 (2) Karl Marx,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p.358~372, 1975年。 (3) 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pp. 386~405, 1937. (4) O. E. Williamso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pp.9~10, 1975. (5) G. B. Richardson, “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 82, pp. 883~896, 1972. (6) Devid Teece, “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zation, 3, pp.39~63, 1982. (7) E. Penros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Oxford, pp.102~110, 1959. (8) A.Alchian & H. Demsetz, “Production, I 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777~795, 1972. (9) A. Chandler, “The Visible Han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8, 1977. (10)胡定寰,伍继涛,胡灏,“丰田汽车集团的发展及其对周围农村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刊登)。 (11)温州市志编纂委员会,《温州市志》,pp.1043~1047,中华书局,1998年。 (12)温州镇志编纂委员会,《柳市镇志》,pp.18~43,黄山书社,1998年。 (13)关瑞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半世纪的中国农业》,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年p.158~165。 (14)石垒,“乡镇企业过去二十年的增长因素”,《社会科学(沪)》,1999年第2期,p.4~5。 (15)王晓鲁,“对乡镇企业增长的重新估计”,《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p.31~39。 (16)刘国亮、谢铁山,“二十一世纪的乡镇企业:分化和融合”,《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3月,p.42~45。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