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一地区范围内的集合,也可以说是“点的企业”的大量复制品。 在我国农村,模仿能力和力量往往是促成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第一家企业,“点的企业”,兴办起来,赚到钱以后,立即引起邻居们羡慕,其中比较“聪明的”人开始学习和模仿。不久生产同类产品的他企业就纷纷在“点的企业”周围建立起来。 模仿本身就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模仿一种产品的意义是可以大量地节省研制和开发成本。在农村工业发展初期,企业防备他人参入的“壁垒”非常低。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另一方面,人们世世代代同一村落(社区)生活、繁衍,在不同程度沾有血统、亲戚、朋友和同学关系,为相互学习、交流创造客观条件。 邻居们模仿“点的企业”的先决条件要看能否够掌握核心生产技术,配置最起码的生产设备,获得最低的投入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点的企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复杂,技术就成为阻碍他人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因此,唯有那些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低压电气开关以及简单的机械零配件等行业容易形成“线的企业群”。 前面提到的织里镇,当第一家生产童装作坊 (企业)获得成功以后,周围的邻居纷纷起来模仿,很快使得整个镇布满了生产童装小作坊,形成了童装产业的“线的企业群”。 温州柳市镇自从1972年建立了生产低压开关的 “茗东五金电器制配厂”以后,周围邻居纷纷模仿。据统计1983年该生产低压开关企业达1,000多家,生产人员5万多人,销售人员10,000多人。一个生产低压开关的“线的企业群” 在柳镇市形成了。 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在1962年办起第一家制造眼镜的镇办企业,当时厂里只有几个工人。20世纪70年代末,司徒镇下属的各个村开始竟相发展眼镜厂,数量从几家到十几家不等。到了80年代末,随着国家放松了个体企业的限制,许多掌握了眼镜生产技术的工人独立办厂,高峰期全镇眼镜厂达350多家。 量变会引起质变。虽然“线的企业群”和“点的企业”生产的是同样的产品,可是二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同的。身处“线的企业群”中的企业为同类企业所包围,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更迫切,而促使“精明的”经营者为了不被淘汰出局做出各种努力,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除了上述激励因素外,大批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在有限空间上的集合也为生存在其中的企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包括:(1)信息优势。大批企业的集中为他们交流信息提供机会,增加企业的信息量;(2)技术优势。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模仿成为采用和传递新技术的加速器;(3)降低生产成本。信息量的增加使得企业可以购买到更加廉价的原材料和设备;(4)减少产品的销售成本。随着地区产品数量迅速增加,知名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客商会慕名而来采购,节省了企业销售产品的运输成本。(5)降低劳动力培养费用。地区生产扩大以后,劳动力日增,逐渐形成了同类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熟练劳动力在各企业中的流动,节省了劳动力培训费用。“线的企业群”进一步发展就上升到“面的企业群”。
四、 面的企业群 “面是由无数的线所组成”。大量的相互配套的“线的企业群”在一地区集合的形成了“面的企业群”。因为在“线的企业群”获得发展以后,企业群本身产生大量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促使满足这些需求企业在他们周围纷纷建立起来,同时新建的企业又产生新的需求,逐渐地在这些地区就形成了完善的配套企业群。 为了对“面的企业群”有更具体的认识,下面摘要了笔者的 “关于湖州市织里镇童装产业调研报告”: “历史上的织里镇是江南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妇女精于手工。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该地区的农户有农闲时外出做小买卖的习俗。从70年初开始织里镇家家户户从事床上缝纫品的生产,妇女在家生产,男子外出销售。80年代中期织里人改为生产童装。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全镇童装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件套。 织里镇童装产业起始于家庭式作坊。最初有个别妇女在家中生产童装,丈夫外出销售,获益比较好以后,周围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纷纷模仿,迅速使得童装生产在整个地区蔓延开,几乎每家每户都投入童装生产中去了。织里镇生产童装的“作坊”(我们认为作坊这词在这里比工厂更加精确)的规模都很小,平均在雇工人数在15人以下,有30台以上缝纫机的作坊算大规模了。随着织里童装的出名,大批的外地商人纷纷来此地购买童装。随着市场交易数量的增加,原有的服装交易批发市场容纳不下交易摊位,不得不逐年增加批发市场。2000年织里镇的童装批发市场已经发展到了8个。 织里镇童装配套产业开始逐步得到完善。镇上除了1000多家童装生产作坊以外,还有布料批发市场,童装辅料批发市场,绣花作坊,印花作坊,童装样品商店,专业的童装设计和电脑制版商店,包装材料作坊,缝纫机销售商店,缝纫机维修门市部们,童装的打包和托运部门等。这些配套作坊和企业也将近有1000多家。此外,织里镇还拥有两个劳动市场,不同等级的饭摊,酒楼,旅店和两座三星级的宾馆。在织里镇的童装生产作坊无论是购买材料、生产设备、招聘工人、销售产品、还是向全国任何一地区发货,由于配套产业齐全,都不需要走出总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织里镇一步。”(胡定寰/2000年调查)。 形成配套企业的途径有:(1)主导产品企业的部分机能外延;(2)外部直接投资建立配套企业。主导产品企业的部分机能外延有两个方向,一是朝着上游部门,如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或者销售;二是朝着下游部门,如增设产品销售商店,生产深加工产品,或者其他服务行业。 对于生存在其中的企业来说,“面的企业群”比“线的企业群”的生存环境更加优越,绝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区域内获得满足。同其他地区同类企业相比,他们竞争优势更强。“面的企业群”使得大量的配套企业在同一空间上集中,形成了以下的有利点: (1)有利于节省购买原材料、生产设备的运输成本和采购时间;(2)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双方集容易建立信赖关系;(3)有利对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质量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4)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库存;(5)有利于共同开发新产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6)有利于吸收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的企业的集中更加容易吸引各类人才;(7)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劳动力市场; (8)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促进了旅馆、餐饮、教育、文化事业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在增加税收以后,也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从事公共设施改造和道路建设。 五、 板块企业群 板块属于体,“体是由无数的面组成”。“板块企业群”是在 “面的企业群”基础发展起来的。在 “面的企业群” 阶段,成员企业相互平等,作为拥有完全自主决定权的法人同其他人相处或交易。然而进入“板块企业群”阶段,相对平等被破坏,出现了控制他人的“龙头企业”与被他人控制的 “从属企业”或者“下属企业”。 形成 “板块企业群”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企业阶层”。少数优势企业凭借实力垄断了更多的资源,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组成了集团公司,确立了他们的龙头企业地位。他们通过分离下属部门或工厂衍生出众多的直属“子公司”和“孙公司”;采用收买、兼并或者长期合同加工等手段无情地把周围的弱势企业归并到自己旄下。如同经历了激烈挤压和碰撞运动后的地壳板块,出现了象征巨大山脉的企业集团,坐在山脉顶峰上的是龙头企业,山脉的层和底层是子孙公司,控股、半控股公司、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零部件加工企业、产品经销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