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证明,他们正在根据经济基础制订决策”(金融时报,1998年8月5日)。
基层对此很有意见。已经买了20架份的原材料,配套件也陆续到货,马上就要付钱。再投入劳动力就成为飞机,就是财富。生产上是按5~10架份安排的。花了几年时间,投资几十亿,设备、人员和管理系统刚刚调整到位,生产秩序刚刚走上轨道。生产2架或200架,固定费用是一样的。中国人已经有能力达到90年代水平了,为什么要同步停产?
至于说“赔钱太多了”指责,也有人感到心理不平衡。中国引进飞机的项目不止一个,一般情况下要买生产许可证,一出手就是多少亿美金。所以麦道公司也感到自己“亏了”。上海大众买“帕萨特”技术资料还要用1亿美元。MD90项目至少还没有付这笔钱。平均算下来,难道真的贵到哪里去了?归根结底,还是对发展民机工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至于说“我们不好买他们已经停产的飞机”,业内有人说:“桑塔纳”我们这边刚上马,德国大众就停产,我们不是干了15年,到今天还在生产么?国际航空工业的售后服务是讲究“奉陪到底”的,我们买的不少飞机,国外现在都已停产,我们不还是在继续飞,继续买零配件么?
结果,凡是卷入MD90项目的单位都倒了大霉。航空工业原为生产20架飞机而投下的数十亿投资变成“呆帐”,费尽心血培养锻炼的宝贵技术力量很快就无用武之地,甚至面临下岗厄运。而因为研制Y10“倒过霉”的上航公司,在这场“赔掉底”的买卖中,再次首当其冲。
负重攀登,航空报国
上头“同步停产”一句话,给开足马力进行中的项目兜头一盆冷水。
首先是资金立即陷入困境。规定参加项目的各厂发生的费用,自找银行解决。从1995年到1998年6月底,上航项目贷款已达到了计划贷款的峰值。一“同步停产”,贷款马上停止。
失去流动资金供应,项目面临夭折危机,但又不能不硬着头皮搞。上航对中航总报告说,如果20架变2架,最后的结果可能1架也干不出来。为了“为国分忧”整整半年,没有了外部的资金支持,上航把过去的家底——组装MD80,甚至搞三产(房地产)赚的钱——统统填进MD90这个“无底洞”。1999年开始中航总给了若干补贴,总算支持到两架飞机上天。
作为飞机的主制造商,管理费用(质保体系,联络工程,职工培训等费用)应该远大于一般制造厂。在这里,管理费用实际上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性质是一样的。比如试飞站将近100人,1994年以后就没有飞机生产任务了,但这支队伍又必须保留,不断培训。如果让他们下岗,一旦飞机来了,怎么能飞起来?上航负责人说:“那时经济上固然很困难,但如果出了问题,飞机摔了,那我们都成了历史罪人,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职工。所以勒紧裤腰带也要保飞机的安全。”但中国的财务制度,似乎对航空工业的主制造商-供应商体制还不能包容。
参加干线项目的四厂中,上航因为没有军品任务,“同步停产”受到的冲击最大。
1998年,“同步停产”的决定正式下达之际,正值第一架飞机在上飞厂进入部装、总装的高潮。这本是工厂最紧张、最痛快,最值得大事庆祝的日子。但上飞几千职工面对的是“飞机上天之日,就是停产下岗之时”这个难以接受的前途。
但上航毕竟又是有Y10传统的。甚至“同步停产”也转化成为“别人看不上我们上飞,我们偏要干出个样子,争一口气”的动力。1999年,由于付款问题双方发生纠纷,美方停止向上海供应零部件。至少影响了5个月的周期。当外部因素不再起作用后,上飞厂抢回来3个月进度(原定第一架8月份干完,实际10月份干完)。
尽管历经坎坷,因种种原因拖期,但两架MD90的试飞之圆满是公认的,“出人意料的好”。1999年10月3日,首架MD90飞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进行试飞。首席试飞员是美国人,曾担任五任美总统专机的机长。试飞员后来说,‘第一架就干成这样,没有想到’。”
2000年2月24日,第二架也是最后一架MD90顺利试飞。多年的努力,上万人的共同奋斗,终于看到了成果。但是,胜利的喜悦伴随着事业中断的凄凉。一边是欢呼的声浪,另一边有人在落泪。个人的前途在哪里,工厂的前途在哪里?
谁买国产干线飞机?
工厂取得了“资质证明”,产品也取得了“国际通行证”,但并不意味着就有了销路。目前,这两架中国造的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飞机,仍停在大场上飞厂试飞站,无人认领,还要让财务早已捉襟见肘的上航公司负担维护费用。人们会问:不是民航早就答应认购5架自制的MD90了吗?怎么又不要了?
按现行体制,是由民航总局统一审批各航空公司的购机申请,据说,这几架MD90飞机,总局指定了某地方航空公司购买。但该公司属于股份制公司,争辩说本公司主力机型是波音系列,规模又偏小,无法买MD系列的飞机,但上面维持原判。矛盾将达成什么样的结局,尚难判断。有人估计,大概还需要高层出面协调。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连美国人都承认“中国人造的飞机质量好”了,中国人自己还不信。看起来,中国的民机工业,指望依托中国大市场是没有希望了。人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造的干线飞机在国内打不开销路,将来造出支线飞机就保证有销路了?难怪业界内出了这样的说法:“美国人怕上海人,上海人怕北京人,北京人怕美国人”。
MD90项目可说是“生不逢时”。1992年中方确定合作生产干线飞机,1999年飞机已顺利试飞,平心而论,速度不算慢了。但干线项目执行的90年代,正是中国民航市场猛烈扩张的10年,从国外买的各型干线飞机达400多架,民机一下子由“短缺”变为“过剩”。到头来,民机工业还是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飞机和轿车面临的市场有本质的区别——中国飞机工业的国内买主实际上只有一家,而面临的却是波音和空客这样的强手,人家是根本不打算给你生存空间的。将来的支线飞机,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显然,作为战略产业,只讲“推向市场”,“优胜劣汰”,仅靠民机工业自身力量,不可能发展起来。这里适用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需要坚定的国策,和有效的政策的协调。
但是,毕竟中国的航空工业通过MD90项目得到了长足发展,切不要再次轻易丢弃了。
在MD90项目中,美国把大量技术资料输出海外、把这么先进的飞机总装线放在海外,这在国际上罕见的。9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微妙状态,这样的技术转让就更显得宝贵,这条总装线为什么没有放在日本、韩国,而要放在上海?看中了中国大市场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美国认为只有上海具备了总装干线飞机的资格。国际航空界都把上海基地看作宝贵资源,而我们自己的态度却令人忧虑。
当前有一个偏见,一讲开放、引进,总是计算谈了多少项目,实际引进多少资金等,似乎这就是政绩的“硬指标”。但MD90项目给人最鲜明的启示是:开放合作得到的真正财富是“人”,是经过了实际锻炼的科研制造的“群体”。越是高科技行业,这个“人”的因素越重要。
640所吴兴世总师说:“中国航空工业值得人家跟你合作的,是因为你已经投了钱了,有了研制飞机的系统工程的经验,这正是韩国所缺乏的。外国人看你最值钱的,你却不认为它是宝贝。……引进机器不等于引进了技术,也不要以为技术都能转让。因为你过去有了储备,人家技术转过来,才能在你那里达到同样的效果。”“航空入门的入门费不得了。群体经验,代价不得了。要有多少投资,搞多少飞机,才能使这个群体具备能力。不是个人经验,而是系统工程的群体,才是真正的财富”。
上航负责人提出:干线项目已无法挽回,现在唯一的希望,是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要丢了。这个项目没有取得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别的项目上发挥作用。这些成果,其实表现在干线飞机的“总体能力”,即主制造商—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