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高科技行业,这个“人”的因素越重要。
我们在 MD90项目这个行业级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把西方的这一套先进材料、工艺、质保、适航和生产管理体系全部引进,不光引进在书本上,而且真的落实到工厂;不光落实到一个工厂,而且落实到四大主干企业;不是一次、两次落实,而是连续生产了几十架飞机,贯彻始终,扎下了根。
640所吴兴世总师说:“中国航空工业值得人家跟你合作的,是因为你已经投了钱了,有了研制飞机的系统工程的经验,这正是韩国所缺乏的。外国人看你最值钱的,你却不认为它是宝贝。…引进机器不等于引进了技术,也不要以为技术都能转让。因为你过去有了储备,人家技术转过来,才能在你那里收到同样的效果。”“航空入门的入门费不得了。群体经验,代价不得了。要有多少投资,搞多少飞机,才能使这个群体具备能力。不是个人经验,而是系统工程的群体,才是真正的财富”。“个人可以训练,但只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过去群体积累的经验,就谈不上技术转移”。
干线项目已无法挽回,现在惟一的希望,是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要丢了。这个项目没有取得经济效益,已经花费了学费取得的技能和成果,应该能够在别的项目上发挥作用。把这些东西吸收消化,推广到全行业,甚至推广到其他工业部门,难道不是可以提升整个工业管理技术水平,难道这不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么?
我们自己不很在乎的财富,美国人倒很在乎。MD90项目还没有全部结束,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敦促中方当面销毁所有的管理文件和图纸资料,并宣布继续使用为非法。
现在,这个经过多年实践锻炼的“群体”,由于没有了飞机制造任务,正濒临解体的威胁。一月几百元的生活费,已难留住多年来为我国民机事业默默奉献的技术骨干们了。这些人面临的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工人下岗”问题。他们中许多人实际上是“宝贝”,甚至有的人取得波音公司的资格证书,随便到哪里去都是技术尖子。这个群体的价值是难以用钱来衡量的。散失容易聚拢难,等队伍真的流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国家再想起来要上“大飞机”就难了!而在当前的国际环境面前,谁能担保我国就此再不需要具备制造大飞机的能力了?
资料来源:《世界航空工业概览》1988/1989 p984-986
注释:
[1]FAA是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缩写。由该局颁发适航证明,即等于取得了在国际上销售、运营的通行证。 [2]其中成飞负责机头、登机门、服务门、登机梯,西飞负责前机身、中后机身下部及上部框、翼尖、内外襟翼、翼盒,沈飞负责尾段、电源中心、无线电架、全机电缆,上航负责平尾、缝翼、中后机身上部铆接及上下部对接、机翼装配、全机对接,测试和试飞。 [3]《中国航空报》2000年1月4日第二版。 [4]费衡甫谈,2000年3月14日,上海。 [5]刘乾酉谈,同上。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胡溪涛:《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与发展》,1997 彼得·诺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产业论坛,1998.19 王小强:《中国航空工业何去何从》1999.7 赵连兴等:《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1998.6 陈玉润:《喷气客机,我们在等什么?》 “产业论坛”1999.14 黄强:《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尽快走出低谷》 “科技日报”1999.7.8 魏志祥主编:《各国民用飞机的发展道路》,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周济生:《高处不胜寒—Y10升空20周年祭》,“经济管理文摘”2000.10 宋宜昌:《开发西北和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新浪网 2000.8 谢京:《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运10》“航空知识” 2000.11 李洪毅:《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新浪网 2000.8 “华夏英雄”:《运10的下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福音》新浪网 2000.8 《世界航空工业概览》1988/1989 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10的夭折谈起》《经济管理文摘》 1999, 19 高梁:《辉煌与悲壮》 《经济管理文摘》 2000, 《产业论坛》,2000年6月3日、9月28日研讨会作者本人的录音记录、向专家访谈的记录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