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      ★★★ 【字体: 】  
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08:25   点击数:[]    

就要建立“供应商管理系统”。它的任务,就是对各生产厂进行生产、技术、质量的协调与控制。为此特设了管理部门,编制供应商管理程序,发出采购指令和相应的工艺状态表,进行供应商质量体系的评审,并向各厂派出质量代表。

这套系统完全由我方规定。因为麦道的生产安排与我们不同,中美双方对合同的理解也有不一致之处。某个零件,我方认为应该它做,它却认为应该你做,这些扯皮的事情如果到总装的时候才发现,就麻烦了。

编制工艺文件。总装试飞的工艺文件(AO)由美方提供。上航根据美方提供资料,编发了工艺技术文件5万多项,以及全机的工艺协调路线,协调方案,跟其他三个兄弟厂共同确定分工界面。

建立分层次零组件数据库(IBOM)。这是分工、发放图纸、物料供应、质量工艺进度动态控制的依据,所以是保证全机完整性的技术前提。IBOM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库,一旦工程指令更改,有关内容都得及时更改。

全机完整性的核查。项目启动时,麦道刚完成型号适航取证工作,还没有按中国的构型把完整性数据库建立起来,所以,开始美方提供的资料错误不少,甚至图纸也不全。上航组织专门班子,通过计算机将各兄弟厂的信息全部交流到上海,按照工艺数据库和工程数据库逐项核查、协调、修正、认可,再输入信息库。第一次按照单架机零件(SSPL)协调,美方与我方编制的工艺文件、零件数相差3000多项。经与美方反复核对验证,最后取得一致。这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工作量非常大。

上航领导介绍,FAA也认为全机完整性是关键。他们多次到上飞厂检查,抓住这个东西不放。“随便挑一个图号的零件出来,要求当场回答,这是在哪份装配大纲里,哪个工艺文件上装的,是什么更改字母,漏装了没有?我们马上从计算机里给他查出来。他还不放心,要看书面工艺文件。我们再到现场去拿来给他看。这才确实放心了。有时他们一次排了几十个零件的图号,叫你当场拿出这个东西。这对我们的管理水平是一个相当大的促进。”

经过几年深入消化吸收,加上美方配合,最后两架飞机在发适航证以前,不管是沈阳、西安,还是麦道生产的部件,没有一个零件错装或漏装,达到“全部归零”。

制定工艺状态表,用以明确分工界面。对每一个部件,上航都要制定一份“33-68C”表,发给供应商。这实际上是一份技术协议,包括:(1)制造依据,用什么工装加工,是怎么协调的;(2)这个部件必须细化到每一个零件,供应商负责装配哪些,哪些散件由他随部件带给上海。文件跟着定单一起走,总共发出去280多份33-68C。执行中还要随着工程的更改不断完善,最多的改了19版。这也是部件验收的依据。

质量控制。上航根据评审大纲标准,充实和完整了质量保证体系,修订了质量手册和相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程序,重点加强了纠正措施、供应商控制、内部审核控制等三项工作。自1995年起,上飞质保人员先后对三厂进行了系统评审与工艺评审,通过偏差通知、纠正等措施,使三厂的质量系统逐渐满足了主制造商的要求。同时,还向三厂派驻了质量代表。

与美方进行实时跟踪协调。麦道提供了工程管理的整套电子资料,包括生产管理技术系统、整个工程资料的动态跟踪、全机零部件的动态跟踪资料。按照要求应该是实时跟踪,两方联网,但鉴于美方有技术保密问题,最后采取的办法是每月面谈,或者网上传递。

建立完善了与国际接轨的厂内计算机管理系统。如此复杂的生产流程,靠手工记录,根本无法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这就逼着工厂建立全厂联网的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共享。如材料配套和零件入库情况,通过全厂联网的计算机随时可查到,如没有入库,可以马上打短缺报告,向供货方交涉。又如生产进度管理,每个零件什么时候开工,装配的层次是什么,将所有程序编成数据库,交生产部门组织生产,并按此实行动态控制。这份AO部在什么车间、哪道工序,计划完工日期,是否影响下一步的装配,另外,这个零件开始生产需要哪些工装,这个工装的生产目前是什么状态等等,都通过全厂联网进行监测和指挥。这才能保证按节点来交付。这是国内其他机型制造都没有的,彻底改变了旧式的工厂生产管理模式。

总之,主制造商要负责建资料库,主持分工,协调进度,控制质量,协调工作量特别大。五年来,各兄弟厂逐渐磨合,最后达到同心协力,使供应商管理系统运行顺畅。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机项目多厂协作管理的大胆尝试。FAA/AAD及波音公司曾派出专家对供应商控制进行多次评审检查,认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建立起供应商管理系统,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上航自己认为:“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说管理上已与国际接轨,上了一个台阶,制造能力有重大突破,缩小了国内外差距,技术队伍经过实际锻炼,有了很大提高。此项目已成为我国民机制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负重攀登,航空报国

因麦道被波音兼并,国务院决定“同步停产”,原先的20架任务变为最后的2架。从工程实施的角度看,我们所受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一线的反应也是强烈的。

已经买了20架份的原材料,配套件也陆续到货,马上就要付钱。再投入劳动力就成为了飞机,这就是财富。生产上是按5~10架份安排的。花了几年时间,投资几十亿,设备、人员和管理系统刚刚调整到位,生产秩序刚刚走上轨道。生产2架或200架,其中的固定费用是一样的。中国人已经有能力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了,到底是停下来损失大还是干下去损失大,这本帐好好算过没有?

至于民航说“我们不买他们已经停产的飞机”,业内有人说:“桑塔纳”我们这边刚上马,德国大众就停产,我们不是干了15年,到今天还在生产么?国际航空工业的售后服务是讲究“奉陪到底”的,我们买的不少飞机,国外现在都已停产,我们不还是在继续飞,继续买零配件么?

参加干线项目的四厂中,上航因为没有军品任务,因“同步停产”受到的冲击最大。首先是资金立即陷入困境,规定参加项目的各厂发生的费用,自找银行解决。从1995年到1998年6月底,上航项目贷款已达到了计划贷款的峰值。一“同步停产”,贷款马上停止。

失去流动资金供应,项目面临夭折危机,但又不能不硬着头皮搞。上航到总部诉苦:“你20架变2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架也干不出来”。说归说,任务在身,还是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这叫“为国分忧”。整整半年,没有了外部的资金支持,上航把过去的家底——组装MD80,甚至搞三产(房地产)赚的钱,统统填进MD90这个“无底洞”。99年开始中航总(一集团)给了若干补贴,总算支持到两架飞机上天。

作为飞机的主制造商,管理费用(质保体系、联络工程、职工培训等费用)应该远大于一般制造厂。在这里,管理费用实际上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性质是一样的。比如试飞站将近100人,1994年以后就没有飞机生产任务了,但这支队伍又必须保留,不断培训。如果让他们下岗,一旦飞机来了,怎么能飞起来?上航领导说:“那时经济上固然很困难,但如果出了问题,飞机摔了,那我们都成了历史罪人,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职工。所以勒紧裤腰带也要保飞机的安全。”但我们的财务制度,似乎对航空工业的主制造商——供应商体制还不能包容。

1998年,“同步停产”的决定正式下达之际,正值第一架飞机在上飞厂进入部装、总装的高潮。但上飞几千职工面对的是“飞机上天之日,就是停产下岗之时”这个难以接受的前途。但上航毕竟又是有运10传统的,甚至“同步停产”也转化成为“别人看不上我们上飞,我们偏要干出个样子,争一口气”的动力。1999年,由于付款问题双方扯皮,美方停止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轿车工业:产业概况及产业组织

  • 下一篇文章:关于我国氧化铝工业节能减排的策略探讨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