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供应零部件,至少影响了5个月的周期。当外部因素不再起作用后,上飞厂硬是加班加点,抢回来3个月进度(原定第一架8月份干完,实际10月份干完)。
项目进行中,上飞厂有3位职工倒在工作岗位上。黄在之,干线办公室副主任。在冶金部门曾主持6种工艺评审项目,曾提出工艺辅助材料58种国产化的设想。1996年1月17日,黄在之在办公室突发脑溢血昏迷,1月18日逝世。杨妙根,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高级钳工技师,37年工龄。MD90项目中,仅他一人改进的零件机加工艺就有150多项,修复改制工装200多项,技术攻关30项。1998年8月20日在车间工作岗位上,杨妙根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终年56岁。还有一位老工人,也因心脏病而逝世。
两架飞机试飞正赶上国庆和春节,要求加班加点。由于财务困难,职工的收入还不到上海平均工资的1/2,也没有多少加班费。“邻居说我们是高科技企业,都不信我们就拿这么一点钱”。就是这样,职工们还是毫无怨言地赶进度。上航领导们谈起这些,总是不由自主地带上感情:“就是我们看到飞机接近完成,心里也很难过。我到总装车间去时,心里都是酸溜溜的。很好的工人,很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也完成得很好。第一架飞机,应该说还有很多问题,要领导下去操心,第二架就省心多了…”
试飞圆满成功,失去前进目标
尽管历经坎坷,因种种原因拖期,但两架MD90的试飞之圆满是公认的,“出人意料的好”。
1999年10月3日,首架MD90飞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进行试飞。首席试飞员是美国人,曾担任五任美国总统专机的机长。
“几乎一眨眼的功夫,浩瀚的长江就尽收眼底。……在空中做单发停车试验时,随着‘左发停车’的信号出现,试飞机长马上按照预定的应急方案采取措施,飞机仍然飞得十分稳定。辅助动力装置APU在空中启动,左发动机恢复运转…突然,操纵杆猛烈地震动起来,红色警告灯闪烁,语言告警呼叫‘失速!’……只见大地向飞机扑来,机长稳住飞机,加大发动机推力,将飞机重新拉回云天。” [3]
“一架新飞机,两天就飞完所有科目,总共飞3小时(MD82平均5小时)。第一天飞上去,主要科目全飞完,只看出一两项故障。下来后排除。试飞站的人很辛苦。第二天一早,我们又上飞机,一飞,没有故障,完了。排故障排得很好。浦东国际机场的盲降,我特别要看,飞机是否对着跑道线走?就是这么下去的。飞行员空手,什么都不管。看着飞机到了一定高度,(仪表)告诉你,50,40,30,蹦一下,着地。呜呜向前滑。油门都是自己动的。油门到了慢车的时候,人工将反推力打开,刹车,结束。
“美方飞行员……不是说客气话的人。他第一次来试飞干线飞机之前,美国同事对他说,以前的35架飞机,大部分都是你飞的,这次干线飞机是中国人70%国产化,自己保证完整性装起来的,你有没有保留心理?他的回答是,干了这么多年,我相信上航公司能把这个飞机高质量地做出来。他还没有上飞机就讲,我相信你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4]
“美国人原来认为我们干不出来。试飞员后来说,‘第一架就干成这样,没有想到’。” [5]
“11月9日,首架MD90飞机取证仪式在上飞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剪彩,波音公司副总裁向上飞厂厂长刘乾酉颁发了MD90生产许可证延伸证书,FAA代表坎特向上飞厂执行副厂长王文斌颁发了单机适航证”。
2000年2月24日,第二架也是最后一架MD90顺利试飞。多年的努力,上万人的共同奋斗,终于看到了成果。但是,胜利的喜悦伴随着事业中断的凄凉。一边是欢呼的声浪,另一边有人在落泪(试飞站长王俊,38年工龄)。个人的前途在哪里,工厂的前途在哪里?
谁买国产干线飞机?
工厂取得了“资质证明”,产品也取得了“国际通行证”,但并不意味着就有了销路。这两架中国造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飞机,停在大场上飞厂试飞站足足半年之久,无法确定用户。“南方周末”等一些报纸对此曾有专文报道。
人们会问:不是民航早就答应认购5架自制的MD90了吗?已经订了货,产品合格证也拿到了,怎么又不要了?
按我国现行体制,是由民航总局统一审批各航空公司的购机申请。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几架MD90飞机,总局指定了某地方航空公司购买。但该公司争辩说,本公司主力机型是波音系列,规模又偏小,无法买MD系列的飞机,但上面维持原来意见。扯皮扯到最后,还是由高层出面协调,这两架MD90以相当于国际水平大约一半的价格,卖给了民航某直属航空公司。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连美国人都承认“中国人造的飞机质量好”了,中国人自己还不信,到底信谁的?看起来,中国的民机工业,指望依托中国大市场是没有希望了。人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造的干线飞机在国内打不开销路,将来造出支线飞机就保证有销路了?
怎样用好中美合作干线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MD90项目,让我们联想到我国的宏观经济。
有经济学家指出:我们一方面发愁投资不足,但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比例长期偏高,将近40%的投资率,已持续了20年。许多国家在高速成长中都有过投资率高的时期,但绝对值没有我们这么高,持续时间也没有这么长。同样的速度,而持续的高投资率,说明总体的投入产出比水平低,就像MD90这样无效投资的比重太高,人民在高增长中得到的实惠偏小。要维持高增长率,就只好把更多的血汗钱投进去。这是一个“怪圈”,用形象话比喻,就是“猴子掰苞谷”,国民经济中投资的累积效应太差。国家级项目一旦失误,动辄就是多少年多少人,几十上百亿投资白白扔掉了。我们的项目的决策水平如果总是这个样子,就难怪经济学界有人这样发问:“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写到这里,笔者还是忍不住为我们的航空工业声辩几句。
MD90项目可说是“生不逢时”。1992年我们确定合作生产干线飞机,1999年飞机已顺利试飞,平心而论,速度不算低了。但实施干线项目的20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民航市场猛烈扩张的10年,从国外买的各型干线飞机达400多架,民机一下子由短缺变为过剩。到头来,我们的民机工业还是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然,飞机和轿车面临的市场有本质的区别——我们飞机工业的国内买主实际上只有一家,而面临的却是波音和空客这样的强手,人家是根本不打算给你生存空间的。将来的支线飞机,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显然,作为战略产业,只讲“推向市场”,“优胜劣汰”,仅靠民机工业自身力量,胜算不大,多半是被列强的航空公司“淘汰”掉。在这个领域,适用的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需要坚定的国策,和有效的政策协调。
但是,毕竟我们的航空工业通过MD90项目得到了长足发展,切不要再次轻易丢弃了。
在MD90项目中,美国把大量技术资料输出海外、把这么先进的飞机总装线放在海外,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微妙状态,这样的技术转让就更显得宝贵,“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我们不妨问一下,这条总装线美国为什么没有放在日本、韩国,而要放在上海?他们看中了中国大市场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只有上海才具备了总装干线飞机的资格。国际航空界都把上海基地看作宝贵资源,而我们自己呢?
当前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偏见,一讲开放、引进,总是计算谈了多少项目,实际引进多少资金等,似乎这就是政绩的“硬指标”。但MD90项目给人最鲜明的启示是:开放合作,不要忘记初始的目标——“市场换技术、换管理”。在这个向外商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财富是“人”,是经过了实际锻炼的科研制造的“群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