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企业的探索为主,,通过以市场化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即所谓诱致性的制度变迁,逐步建立新的体制。三是过大的传统体制的惯性、传统体制上依附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等使得日本的现有体制迟迟不能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和有效的改革,或者强制性的变革遭受失败,于是,在这个阶段,旧的体制已经崩溃,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必然会陷入混乱。目前来看,第二种方式可能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途径,这种基于企业的多样化的自发探索尽管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但是最后作出的制度选择应当是较好的,特别是在目标模式不清晰和准确的条件下,以企业自发探索为基础的诱致性变迁是比强制性变迁更为有效的途径,日本的模式变革、日本病的医治应当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表现在金融业方面,就是一种渐进的变革和制度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对于日本经济、以及日本金融体系的过于短期的、盲目乐观的看法,都是缺乏现实依据的。客观地说,这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制度演进的过程。
最后要提及一点的是,在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阶段,日本经济学界提出了日本特殊论的主张,认为日本的经济体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于欧美的、特殊和异质的模式特征,有些制度特征看起来已经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但是依然可以保证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过渡干预、对金融体系的严格管制、对外部市场的隔离等。经过日本10年代的经济停滞,我们不能不承认,尽管市场规律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不同的体制下,市场规律的内在逻辑是基本一致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明显,任何借口本身的国情特殊而否认市场规律的一般性的企图,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必然在长期内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主要参考文献 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卡拉姆·亨得森,《亚洲在衰落》,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查沫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Paul Krugman, "Japan's Trap", May 1998, www.mit.edu/krugman/www/japtrap.html World Bank,(1993),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