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巨额的不良债务成为严重困扰日本金融界的难题。(2)大批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战后日本的金融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形成了近乎神话的"奇迹"。但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金融业却显得不堪一击,纷纷破产。特别是1995年8月兵库银行宣布破产,开日本战后50年银行破产之先河,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类似于80年代美国的银行破产风潮席卷日本,各个银行长期存在的问题纷纷暴露出来,整个金融业处于恐慌与危机之中。即使没有破产的银行也都今不如昔,80年代中后期,世界500家银行排序时,前10家大银行几乎为日本所垄断,但现在日本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排名急剧下滑。此前,美国穆迪评级公司对日本的部分银行的金融能力给出了E+的等级(等级范围从A到E),显然这足以说明日本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相当低下,几乎完全要仰仗外部的支持,从评级结果看,其现在的状况只比克罗地亚的银行体系稍许好一点。
面对严峻的形势,实际上日本在80年代就曾经进行过金融体制改革。1981年,对实施近50年的《日本银行法》进行了修改,被称为日本"金融改革真正的元年",198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利率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国际化等,但由于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许多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其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甚至在某些方面使其原有的弊病有所强化。到1993年4月日本又实施了新的金融改革法,加强金融自由化进程,但总的起色并不大。正是吸取了以上改革的经验教训,日本在1996年11月提出了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三项原则,即自由化、公正化和国际化,1997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金融改革纳入整个经济、社会总体改革方案之中,并把金融改革作为整个改革的先导。从目前看来,日本这次"金融大爆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不良债务问题。(2)对日本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进行修改。修改的目的是要增强日本中央银行在制订金融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独立性与金融机制的透明性,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要求,提升日本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3)修改垄断法,允许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一家控股公司可以同时拥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等,打破金融业务的严格分界,由分业经营变为兼业经营,允许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4)修改外汇法,彻底取消了外汇交易限制,实现了日元的的完全自由兑换,资本流动完全自由,企业间也可以直接进行外汇交易而不必通过外汇银行,此举目的在于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实现日元的国际化。(5)建立直属内阁的金融检查监督厅。以改变原来大藏省既负责政策制订又负责监督执行的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病,同时也解决原来对金融机构多头监管的混乱局面。同时为了加强企业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建立金融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制度,等等。
日本的这次金融改革在国际上被称为"金融大爆炸",其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上述措施使日本的金融体制全面与国际接轨,减少政府干预,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由和权力,推动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系,增强日本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能力,以适应目前金融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普遍化、金融服务全方位综合化的国际金融发展大趋势。
对于日本这次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景,国际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需要流血的改革","日本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的看法是,如果日本要彻底改革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就首先意味着要对长期形成的日本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因为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系是与日本模式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的;其次,日本必须要充分估计到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过程也就是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充分暴露银行经营弊端和不足的过程,因此,改革推进的初期阶段必然表现为较为强大的反对力量、不断恶化的银行经营状况等。应当说,这是前一阶段积累的问题的暴露,是建立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系的前提,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看法。从1997年日本金融改革全面铺开之后,其金融形势不仅没有出现转机,反而进一步加深了,特别是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明显增多。随着改革的推进,可以预计,这种暂时的危机状态还要延续一段时间。目前日本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尽量缩短这一负效应的延续时间,使金融业尽快走上有序发展的健康轨道。
四 成也金融,败也金融: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日本金融业顺利实现从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制
在日本的经济起飞时期,日本的管制性产业金融体制为日本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这使得日本公司可以负担很低的资本回报率,向员工提供终生雇佣制度,无限制地追求市场份额,形成了过去的日本模式。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日本金融业顺利实现从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制。真所谓成也金融,败也金融。
为了治疗日本病,国际经济界不少学者纷纷献计献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所开的"药方"是,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 targeting),实行"有管理的通货膨胀"(managed inflation ),大量投放货币,以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克鲁格曼认为,他所开出的设定一个通货膨胀率目标的"药方",尽管不是最好的,但在找不到最佳"药方"时,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他所提出?quot;次好"的"药方",因为这总比坐以待毙,或者用了被他认为的"错药"要好。但是,日本金融当局的主流派并不赞成实行设定通货膨胀的政策。我们认为这完全是可以李杰的。事实上,克鲁格曼教授更多地是从如何摆脱通货紧缩的角度,对日本经济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但他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1991年以来日本所陷入的经济危机,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金融领域则是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货紧缩仅仅是表面现象。 对付这种类型的经济危机,仅仅依靠传统的反危机措施是不能奏效的,需要在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之下,采取全面的改革措施。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促使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顺利转向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体制,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推进日本金融体制的转向方面,首先必须解决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并不必然表明日本经济就能够走出阴影顺利复苏。在银行不良资产这个巨大的冰山下面,还隐藏了日本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过渡干预、市场机制的扭曲等。日本能否走出日本病,日本的管制性产业金融体制能否顺利地转向市场化的产业金融体制,关键在于能否在其传统的日本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经济金融环境的、更为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在金融领域则表现为根据国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放松金融管制,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努力实现从政府管制下的产业金融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金融体制的转换。
从发展方向看,无论是日本的发展模式、日本的金融体系,都可以说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在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下,形成统一的改革目标,对现有的体制进行强制性的变革,不过,这种变革的难度相当大,而且考虑到目前缺乏清晰的变革目标,因而采用的可能性较小。二是以民间的自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