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国际经济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 【字体: 】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13 21:57:22   点击数:[]    

响,一再错失扭转颓势的良机 31。

  由此可见,正是1975年体制妨碍了及时处理金融危机的作业。从1998年开始,日本不得不彻底放弃父爱主义的行政指导方式,按照市场要求推动大幅度的行政机构改革,压缩省厅数字,加强首相的决断力,引进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改"事先限制?协调"的管理方式为"事后监视?救济"的管理方式,加强司法机关的功能和审判民主化,力图实现从行政国家到司法国家的"第三次法律革命"32。至此1975年体制基本上完全坍塌。  Ⅵ. 避免重蹈覆辙的启示

  一般认为,日本在处理1990年前后经济问题的最大败笔有二:在泡沫形成期间,是政策和制度的变更缺乏整体一贯性,政府内部不存在进行通盘设计、发挥综合调整功能的政策机构,各部门按照本位主义的习惯性行为方式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在泡沫破灭之后,根本性失误在于官方民间都保有侥幸心理,以拖待变、指望景气回升消化不良资产和呆帐,而缺乏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决断力 33。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为了防止泡沫经济后遗症的恶化,有必要及时通过企业重组以及破产程序处理不良资产,解散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日本的教训表明,如果自我资本不足的大银行得不到及时处理,股东和经营者的动机都会发生扭曲。由于企业的支配权实际上已经转到债权人手中,股东不会继续承担风险责任和监控职责,并且存在等待股价上升的侥幸心理。而过去的经营者为了避免追究经营责任,宁可维持赤字经营,尽量使破产清算程序推迟到将来再说。何况政府为了社会稳定最终将保障存款人利益,承担银行破产的风险,使经营者的拖延战术有充分的理由和现实条件。其结果,银行将不断进行高风险经营,造成损失不断扩大以致无法收拾。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该强调在必要时果断进行破产处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在1998年开始对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破产处理的举措值得高度评价。当然,也要注意司法处理的局限性,把重大问题付诸立法和政治决策机关来解决。

  另外,即使在不得不投入公共资金进行救济的场合,也应该采取大胆而有一贯性的财政措施,力争毕其功于一役,并同时推行结构性改革,打破金融从属于财政的格局,避免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沆瀣一气,利用公共资金来形成和强化某种形态的败德性分利同盟。例如,日本在1999年投入公共资金救济银行,虽然的确能显示出防止发生金融危机的效果,但却不能有效刺激景气,恰恰相反,接受救济的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急于从事贷款竞争,不顾信贷安全性抢夺信用度相对良好的中小企业,这种短期行为反倒有可能加深经济的病态。因此,在通过财政手段处理不良资产时,必须着眼于金融机构今后的年度利益是否足以处理新产生的概率性不良资产,这就必然涉及结构改造的课题。

  还要充分注意以"党政分离"为基调的行政机构改革和政治改革对经济决策的影响,重新界定政府部门的代理关系,防止执政党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在减弱或丧失的场合诱发经济危机或者耽误经济危机的处理。迄今为止中国的行政过程受到两大压力缓冲装置的保护,即共产党和国有企业。以后这样的保护效果将逐步消失,为此必须尽早让行政机构逐步在适当范围内直接承受民意的压力,以形成风险意识、提高弹性和应变能力、履行越来越多的说明义务。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资本市场规则的执行以及日常性监督机制,防止股票和证券的不公平交易。传统的制裁手段主要是刑事司法程序,但由于审判过于费时,而检察机关也难以胜任维持瞬息万变的证券交易市场秩序的复杂任务。各国法制的最新发展趋势是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问题上继续严格适用刑事惩罚,与此同时,广泛采取民事制裁以及罚款、警戒性收费、防止再犯的附带命令和排除措施、事先中止措施、紧急停止命令等各种行政处罚用以代替刑事惩罚。

 注释:
1 有关统计数据,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中心网上数据库中的日本统计年鉴、日本的统计、世界的统计等栏目,查阅http://www.stat.go.jp 。涉及金融经济、财政决算、法定贴现率以及国际收支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另见日本银行网上资料库的统计数据栏目,查阅http://www.boj.or.jp 。
2 对全国成年人进行的舆论调查是在2002年10月以访谈方式进行的,对全国青少年的进行问卷调查是在同年12月进行的。见《读卖新闻》2003年2月22日报道。
3 See E. F. Vogel, Japan as No.1: Lesson for Americ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C. Johnson, "Studies of Japanese Political Economy: A Crisis in Theory", The Japan Foundation Newsletter Vol.16 No.3 (1988).
4 Cf. Masahiko Aoki, Information, Incentives, and Bargaining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青木昌彦《经济系统的进化和多元性--比较制度分析的绪论》(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年)、《迈向制度的比较分析》(泷泽弘和、谷口和弘译,东京:NTT出版,2001年)。
5 例如傅高义和约翰逊对日本的评价有很大变化。另外,久居日本达二、三十年的荷兰记者卡瑞尔?沃佛仁一直激烈抨击日本的
政治以及制度模式,See Karel van Wolferen, 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People and Politics in a Stateless Nation (London: Macmillan London Limited, 1989).
6 详见升味准之辅《现代政治--1955年以后》上、下(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日本政治学会(编)《年报政治学1996--55年体制的崩溃》(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新川敏光"1975年春斗与经济危机管理" 大岳秀夫(编)《日本政治的争点》(东京:三一书房,1984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现代日本经济系统的源流》(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3年)。
7 参阅奥村宏《新版?法人资本主义的结构》(东京:社会思想社,1991年)、《公司本位主义会崩溃吗?》(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
8 例如:野口悠纪雄《泡沫的经济学--日本经济怎么了?》(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2年)、崛内昭义《金融系统的未来--不良债权与大爆炸》(东京:岩波书店,1998年)、竹内靖雄《"日本"的终结--与"日本式社会主义"的诀别》(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8年)、朝日新闻经济部(编)《金融动乱》(东京:朝日新闻社,1999年)、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泡沫经济的检验--无意的犯罪》(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2000年)。
9 村松岐夫、奥野正宽(编)《平成泡沫的研究》上、下两卷(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2年)。
10 详见奥野正宽"泡沫经济及其破绽处理--来自"1975年体制"视角的考察" 《平成泡沫的研究》上卷,特别是53页以下。
11 详见中西宽"国际系统的变化与日本的泡沫--政策协调的挫折以及全球化" 《平成泡沫的研究》下卷308页以下。
12 详见小峰隆夫《日本经济的结构转换》(东京:讲谈社,1989年)226-232页。
13 参阅《万维读者网》2003年2月22日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Pool/22A160808.html)。
14 据詹姆士?金格"中国贸易顺差推动全球增长"《金融时报》(英国)2003年2月17日的报道。
15 参阅《万维读者网》2003年2月22日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Pool/22A160820,html)。
16 据2003年2月25日北大中国经济
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联合举办的主题会议"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建立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上吴敬琏教授的讲演"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7 深尾光洋"1980年代后期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与90年代萧条的原因"《平成泡沫的研究》上卷100-103页。
18 据深尾?前引论文,《平成泡沫的研究》上卷103页。
19 See William H. Overholt, "Japan"s Economy at War with Itself",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 1 (2002). 
20 According to Richard Katz, "Japan"s Phoenix Economy",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1 (2003).
21 详见久米郁男"围绕投入公共资金的舆论和政治",《平成泡沫的研究》下卷109-156页,特别是113-117页。
22 关于上述经过以及各种事件和现象,据"泡沫经济相关年表 1979年-2000年" 《平成泡沫的研究》下卷435-490页。但有关发展阶段和主要失误的分析由笔者自负文责。
23 参阅石弘光《税制观察--追求"公平、中立以及简洁"》(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01年)第三章。
24 同上,54页。
25 According to Overholt, op.cit.,
26 Ibid.
27 小盐隆士《市场之声--为了发挥政策评价功能》(东京:中央公论社,1999年)66-68页。
28 参阅三宅一郎等《日本政治的坐标--战后四十年的轨迹》(东京:有斐阁,1985年)、猪口孝《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运营》(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中野实《日本的政治力学--谁决定政策?》(东京:NHK书籍部,1993年)、加茂利男《日本式的政治系统》(东京:有斐阁,1993年)、村松歧夫《日本的行政:活动型科层制的变化》(东京:中央公论社,1994年)。
29 Cf. Michel K. Young, "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Governmentally Encouraged Consensual Dispute Resolution in Japan",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84 (1984) pp.924ff.
30 村松歧夫、柳川范之"战后日本的政策实施:政党与官僚",《平成泡沫的研究》下卷17页以下。
31 详见同上,31-35页。
32 参阅拙稿"世纪之交日本司法改革的述评"《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
33 村松歧夫、奥野正宽"教训的探索以及十四条提议"《平成泡沫的研究》下卷,413-41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中日经济合作

  • 下一篇文章:试论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对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沫破灭前后的制度条件的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私有化与俄罗斯的六大财团[上]
  • ››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货币制度危...
  • ››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货币制度危...
  • ››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下]
  • ››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上]
  • ››日本从经济奇迹到“日本病”演变过...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风险...
  • ››市场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结构战略
  • ››策略选择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 ››当前的全球化进程是否会停滞不前?...
  •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
  • ››日本经济受挫的教训是什么?--泡...
  • ››日本经济十年沉沦的反思
  • ››日本经济走势与中国:访问观感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