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 要】 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二是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四是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制造业,国际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人力资本 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贸易依存度为12.6%。到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9555.1亿人民币,贸易依存度约为69.8%;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3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后。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4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贸易国。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1.从出口产品看 首先,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已经占很大比重。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的比重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2006年,前者比重上升到94.5%,后者的该项比例则相应下降到6%以下。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1995年为34.5%,2000年升至47.1%,2006年达到56.7%。 再次,在工业制品中高新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只有6.0%,2002年达到22.2%,2006年上升到近30%。 又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1995年~200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依次为0.08、0.06、0.16、0.16、0.11、0.11、0.10、0.09、0.09,而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世界的排位2004年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2003年和2004年,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为36%和37%。 2.从对外直接投资看 对外投资(非金融,下同)既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策略。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及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6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净增520亿美元。2002年~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6.5倍。 3.从引进外资看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了大量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3年~2006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93亿美元,其中2006年为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目前,全球主要IT制造业企业纷纷在华设厂,有的还将研发中心移师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 我国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产品要走向国外,就必须提升原有的标准体系,遵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要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加强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对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到2001年底,我国已经批准发布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621项,采标率为43.7%。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现有标准16745项,已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有6300项,转化率为38%。显然,我国的标准化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的技术进步,我们不能消极适应国外标准,要争取制订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他们中有的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占领了国际市场;有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占领市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低,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约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美国为8.3%(2000),德国为7.4%(2000),日本为8.6%(1998)。在我国28567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仅占23.7%,有科技活动的仅占38.7%。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千分之三,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在2006年13万件发明专利中,有一半来自国外跨国公司。可以说,在国际范围内,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科技创新投入上,还是科技创新产出方面,都同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是家用电器生产大国,但是,许多产品的专利技术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比如,我国是DVD生产大国,年产6000多万台,出口80%,但该产品涉及的200多项专利技术,我国只有20多项,出口一台要向外国公司交3~5美元专利费。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也不同程序地存在类似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把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进:计划到2020年,R&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从现在1.35%提高到2.5%,科学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中国的专利和论文被引用数目从现在世界第20位力争上升到第5位。 (三)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必须看到,我国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竞争力,但是面临严峻的挑战。 1.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还建立在低价格和高环境代价的基础之上。这种代价可以概括为“三靠”:一是靠能源资源的低价格。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资源税税率仅为1%,铁、铝土矿为2%,地热为3%,金矿为4%,而国外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补偿的标准一般为10%~16%。2005年年底,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达到每吨420美元时,俄罗斯从中收取180多美元,约占油价的42%;美国从中收取134美元,约占油价的32%;而我国仅收取4美元,不到油价的1%。这近乎于无偿利用资源,助长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过度发展,加剧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同时,也造成能源的浪费。据研究,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