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在拉大,优势领域并不多,而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设备方面,欧盟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优势,目前所占世界能源环保技术设备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40%,拥有领导迅速发展的低碳市场的潜力。⑩欧盟对此当然要善加利用。但要利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来带动经济增长,还必须首先为自己的技术找到市场。因此,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成为欧盟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动其他国家减排,无疑将有助于创造大量对环保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创造欧盟所需要的市场,推动欧盟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欧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对于利用该领域的优势来带动经济增长,欧盟也并不讳言。欧盟各成员国在2007年3月峰会的总结文件中明确指出,环保技术有助于欧盟实施“里斯本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11) (二)政治考虑。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二战后,当时主要动力是实现法德和解,消除内部战争威胁。之后,在不同时期,一体化进程都有不同的推动力,如冷战期间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20世纪90年代后应对东欧剧变等。但目前,欧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消除了内部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随着苏联的解体,传统外部安全威胁也基本消失。欧盟还通过扩大战略,成功推动周边国家改革,实现了周边稳定。欧盟的内部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程度也相当高。过去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因素都已消失或者弱化,一体化进程面临动力不足的局面。尤其是在2004年和2007年两次扩大后,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到27国。扩大给欧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内部凝聚力下滑,“欧洲认同感”下降,民众对一体化进程关注降低,一体化进程也屡遭挫折。2005年夏天,法国、荷兰两个欧盟创始国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2007年欧盟各国签署《里斯本条约》欲取而代之,但在2008年6月爱尔兰举行的公投中,该条约不幸又遭否决。 《欧盟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相继在公投中被否决,显示民众对一体化进程并不热心。欧洲政治精英要推动一体化,必须赢得民众的支持,而当前民众对环境和气候问题十分关注,并希望欧盟在这方面能够发挥作用。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接近90%的欧盟民众对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的后果感到担忧;62%的欧盟居民认为,解决气候变化的最好办法是在欧盟层面采取行动,这比支持成员国单独采取行动的人数高出一倍。(12)欧盟在这方面有所行动,是赢得民众支持、进而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大好机会。欧盟委员会负责能源事务的委员安德里斯·皮耶巴尔格斯就曾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民众在这方面对欧盟领导人充满期待,欧盟必须利用这种政治动力”。(13)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也认为,20世纪欧洲一体化的动力在当今已不复存在,而气候变化作为欧盟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将会成为一体化的“新动力”。(14) (三)外交考虑。目前,欧盟能源供应不仅对外依赖严重,而且能源来源地大多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或其他难题,使欧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受到很大牵制,这在欧盟与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欧俄关系近年来发展颇为不顺,欧盟对如何同俄罗斯打交道感到十分头疼。一方面,欧盟对俄近年来的发展背离了西方所期望的“民主化”道路感到失望,在中欧导弹基地、科索沃地位等问题上双方也是摩擦不断;另一方面,欧盟在能源供应方面又严重依赖俄罗斯,欧盟24%的天然气和27%的石油消耗来自俄罗斯,(15)2006年初俄罗斯中断向乌克兰供气后,欧盟十分担心俄将能源作为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欧盟的对俄政策也因此具有“双重特性”,既要保持实用主义的经济利益关系,又要俄接受欧洲的价值观,有明显的政治局限。(16) 中东属于欧盟的“大周边”范畴,维持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一直是欧盟对中东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欧盟一直积极介入巴以和平谈判,是巴勒斯坦最大的经济援助提供方,也一直走在与伊朗核谈判的最前线。但欧盟1/5的石油消费从中东进口,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欧盟处理中东问题时的砝码。欧盟对中东能源依赖大于美国,(17)也是欧美在中东政策上协调不利的原因之一。而要实现中东的稳定,没有美国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在伊朗核问题上,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开始对伊朗实施禁运,与伊朗基本没有贸易往来,主张对伊朗强硬施压,甚至以军事行动相威胁。而对欧盟来讲,伊朗是重要的能源来源地,欧盟3.7%的能源进口来自伊朗,希腊、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都是伊朗的能源客户。不论是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还是军事打击,都将直接威胁到欧盟的能源利益,这也是欧盟主张以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近年来,欧盟虽然积极与伊朗进行谈判,但由于对自己在中东能源利益上多有顾忌,再加上与美国政策有分歧,收效甚微。 非洲是欧盟传统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地,提供了欧盟10%的天然气和12%的石油消费,同时也是欧盟非法移民和恐怖活动的主要来源地,在欧盟对外战略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实现该地区稳定,控制非法移民和恐怖活动,稳定能源供应,欧盟在对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的同时,要求这些国家实行“良政”。近年来,中、印等新兴大国都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对欧盟的对非政策形成了挑战。新兴国家与非洲打交道时视其为平等的伙伴,积极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援助和减免债务承诺,而且不附加政治条件,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18)这与欧盟僵化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对非洲的影响力正在降低,“输掉了与中国在非洲的竞争”。(19)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能源上对俄罗斯、中东、非洲等地依赖严重,让欧盟在处理与这些国家关系时背上沉重负担。调整自身能源政策,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外部依赖,对于扭转欧盟在对外关系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十分重要。 三、政策实施前景 & [align='center'] [/align] nbsp; 目前看,欧盟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调整颇有成效,使其基本掌控了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话语权,增强了自身的“软实力”,提升了其国际地位,也有利于欧盟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但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欧盟还面临诸多难题。 (一)承诺的目标能否兑现。为领导世界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制定了202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例达到20%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就目前情况看,可再生能源价格毕竟要比传统能源高很多,不论是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还是强制性减排,都会使经济增长背上沉重负担,尤其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经济步入衰退,坚持实现减排目标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将非常大。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欧盟成员国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2012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就目前情况而言,绝大多数成员国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要在2020年之前减少20%就更加困难。(20)在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欧盟成员国之间差别也很大,德国和北欧国家遥遥领先,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则远远落后于欧盟平均水平,难以实现可再生能源使用占20%的目标,很可能会反对强制性约束。(21) 此外,用于能源研究的经费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欧盟用于能源研究的公共预算仅为21亿欧元,落后于日本的30亿欧元和美国的25亿欧元,而且预算的分配过度偏向核能。如果这一预算保持不变,欧盟将很难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占20%的目标。(22) (二)成员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分歧能否化解。在建设内部能源大市场方面,欧盟依然面临较大阻力。许多欧洲的大能源公司,如英国的BP、荷兰的壳牌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会极力阻挠欧盟委员会能源市场“自由化”的建议。在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