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我们不可能得到最先进的技术
根据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只有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之后,跨国公司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其在中国投资企业不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事实上,跨国公司总是保持其母公司与海外的子公司的技术优势,这样能够使其在以后的投资活动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谈判时保持实力上的优势,以提供先进技术为条件而逼迫东道国政府与企业做更多的利益让步,同时又不影响母公司的先进产品向东道国出口。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许多企业,但同时又向中国出口大量产品,如松下、菲利浦在中国建立了几家彩电合资企业,但仍然向中国大量出口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电视机。在汽车行业,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在其母国已经比较落后和过时的技术,延长了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时间。根据最新一份对北京市科委认定的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的调查,与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占26.3%,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占42.1%,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的占31.6%,而与国内企业相比,使用填补空白技术的占76.3%,使用先进技术的占23.7%.
(2)近年来,跨国公司虽然增强了在华研发投入,但其主要目的是占有我国市场,利用我国资源。
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的加大,跨国公司逐步加大了在华的研发投入,包括微软、IBM 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因此,有专家称我国将继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之后成为其全球研发中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必然选择,是看中了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和科技资源,而不是为了促进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GE总裁杰克·韦尔奇就曾提出,海外销售产品和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只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必须实施研究开发全球化,人才利用全球化。微软总裁盖茨在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说过,研究的成功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到中国来办研究院。
3.双方实力的不对称决定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以市场换技术”本身是一个博弈过程,双方实力的对比将对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外商投资仅以品牌和服务即可获取市场,不会主动转让先进技术,甚至会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技术扩散。
(1)我国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我国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研发投入896亿元,仅占GDP 的1%。爱立信(中国)2002年的教育和研发投入就达到到5.7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40亿美元,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高达50亿美元。研发投入不足、消化吸收薄弱,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引进谈判中,不具备相应的谈判能力。
(2)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战略削弱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大了我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
技术锁定是跨国公司为了保证自己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通过种种手段,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中间关键环节设置某些障碍,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获取核心技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强东道国对其的依赖型,从而牟取巨额利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往往成为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的对象。从汽车、家电到电脑、通讯设备等都可以发现“技术锁定”
的踪迹。如小汽车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其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我们始终无法掌握其生产技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战略削弱了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效果。
(3)跨国公司的技术内部转移,使我国获取技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研发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技术转移有进一步内部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以及跨国经营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资源在公司内部进行调配,使技术转移出国不出公司。从1977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技术收益的来源结构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美国跨国公司1977年的国外技术收益总额为58.48亿美元,其中来自国外子公司的收益为48.57亿美元,占83%,只有17%的国外技术收益来自不相关的外部企业。另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在1985年美国获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收入中,有81%来自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在西德,该比例则高达90.4%.另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占全球技术引进的80%左右。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的30%属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而到2002年,这一数值则超过了45%。三、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我国技术引进政策,制定我国中长期技术进步发展战略
1.丰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内涵,由被动的“换技术”转为“获取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对外方而言,转让或带来先进技术只是换取市场准入机会的一个筹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动行为,并不是其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
当给予外方市场准入机会后,我国政府的谈判能力会大大下降,缺乏促使外方滚动式引进新技术的有效手段。“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虽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但其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认识到了我国市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世界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市场的重要性,更加急切地进入中国市场。另外,通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我们应逐步调整原来简单的通过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通过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通过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通过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有目的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2.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对各地企业技术引进的管理
前面谈过,“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引进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是企业行为,为了企业自身的短期利益,重硬轻软,重复引进;其次,各地方为了本地的利益,也争相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从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最后,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各个企业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的时候也会造成重复引进。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全国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全国的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和指导企业、地方的技术引进和招商行为。同时,要通过全国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加强管理,避免重复引进和重复引资设厂。
信息系统的建设既需要纳入全国技术引进的具体情况,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国有非国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引进都要全面反映。此外,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要纳入国家对技术引进的政策法规(发布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引进技术目录),近期技术引进动态,国内外行业技术概况等内容。
3.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层次,从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向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转变,尤其是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我们也应不断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层次,从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进行产品加工逐步向鼓励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转变,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转变,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研发,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同时,为了尽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获取先进的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经验以及培养和锻炼人才,我们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就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