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当前经济中出现局部过热的一些现象,又分析了依然没有热起来的一些问题,如投资与消费的对比,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对比,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对比,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性问题,指出我国经济是在没有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处于一种可能走向过热又很容易回到过冷的状态。 总的说来,认为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的,包括过热趋势或局部过热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而否定经济出现过热的,则不仅态度坚决,颇有“义正词严”之势,而且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反驳的理由或论据。然而,其中有些理由或论据并不能真正否定经济存在过热现象,甚至与否定这种现象没有直接关系。 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二、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取向 经济学家们对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以及以此为依据的关于宏观政策取向的主张,基本上是以对2003年以来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为基础的。 1.关于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不同看法 对2004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宏观经济仍可能出现过热的趋势。持经济过热论的经济学家认为,2003年的经济过热趋势将继续对2004年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或调控政策效果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加快,经济过热将进一步发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香港发布的《2004年中国经济展望》中提出,2004年中国经济将出现过热,原因是中国已经有很高的M2/GDP比率和呆坏账率,出现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供应的增长;而2003年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在汇市作出的干预进一步恶化了这些问题。其地区首席经济师(陶冬)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文章还认为,中国经济因过度投资而过热,2004年年中很可能将不得不正式紧缩银根。日本《日经产业新闻》的一篇文章也认为,2004年中国将进入一个针对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弊端”的“调整年”。 第二种观点:宏观经济不但不会过热,而且可能趋于过冷。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04年中国面临着导致经济紧缩的10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过热,还会趋于过冷。这10大因素是: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收缩影响;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出口增速可能会受到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欠债上工程的热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将抑制经济的过热。 第三种观点:宏观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继续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但不会出现(总体)过热状态。大多数国内外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对2004年的中国经济持有这种乐观的看法,其中包括否定经济存在过热的经济学家,也包括认为2003年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多数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在2004年,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将继续加强;消费结构升级会带动消费需求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恢复平稳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工业在增幅略有回落中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望较大幅度提高;物价水平在社会总供求的变动中小幅回升。总之,宏观经济在政府适度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有的国内预测报告进一步认为,2004年的经济增长还将有利于增强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如高盛等)发布的中国经济预期报告也认为,居民消费增长正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增加减轻了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压力,将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2.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各种预测 从对2004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看,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见表1)。特别是对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几乎都没有脱离8%~9%的增长区间。认为经济存在过热趋势与否定经济过热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数惊人地相同,说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定,政府会继续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并且调控措施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8%~9%的GDP增长率,既是对2003年9.1%增长速度的回落,又高于2002年8.0%的增长水平,即2004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将回到介于前两年之间。这样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测数表明,2004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回到过冷和通缩状态,同时,也还不会出现明显的过热和通货膨胀。
3.对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与不同点 对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是以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为基础的。对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趋于相同,使各方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而对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则使各方对宏观政策的具体倾向性或着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的一致性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加重视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正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引导经济平稳运行;合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货币信贷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 然而,由于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不一致,在以上大的整体政策框架下,经济学家们对于宏观政策的具体倾向性或着重点,还是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同样认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经济过热论”者要保持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有所收紧的货币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准备金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幅度,以调节和控制总需求;降低建设国债规模,减少社会投资需求;同时控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控制投资和发展过快的产业。 而“否定经济过热论”者要保持的是近几年一直在实施的具有扩张性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提出要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但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考虑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和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政权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虽然提出要注重“预调”和“微调”,但强调要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些政策建议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