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三、经济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经济发展是最重要基础。这一点无论如何是改变不了的。同样清楚的道理是,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特别是物质产品的增长。人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物质产品的需求外,还要有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对安全、稳定、社会公正的追求。没有后面这些东西,或者提供的不充分,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国际上,也存在着“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这对我们是“前车之鉴”。
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直接有关。“非典”疫情蔓延,除了对这种疾病知之甚少外,也暴露了我们医疗卫生体系中的诸多问题。进一步看,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有着更为普遍、深刻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仍然起很大作用。不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在政府的考核指标中,首先和主要是经济发展指标,尤其是GDP指标。由此出现了“GDP政府”的说法。其实,在GDP指标中,也包含了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属于第三产业部门的考核,只是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在GDP中份额较大,看的比较清楚,政府将更多精力放在这些方面,而容易忽视其他方面。政府要出政绩,就要上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就要圈地搞开发区。社会发展方面比较“软”的、不大容易显示政绩的事情,做得就少一些。与此联系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能够做的、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发展比较快,而社会发展事业大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来提供,而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容易出现缺位。所以,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职能错位和缺位的表现。还有一种情况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人们的需求层次在提高,对社会发展较过去有了更多的需求,比如,人们比过去更加重视健康,重视生活品位,如此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社会发展搞不好,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就业压力过大,失业人数多,社会将难以稳定,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业不充分,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保障提供的安全感,不仅对就业者的稳定是重要的,同时也影响到未来的投资、消费决策。前几年内需不足,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百姓拿钱储蓄而减少了消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都是人力资源培育中的基本要素,而人力资源的质量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良好的社会治安、市场秩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对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经常讲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就是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严重影响甚至打断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总体上看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讲我国“地大物博”,但按人均水平计算,许多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搞经济建设,我们在先天上并不占优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相反,我们甚至可以引出这样一个判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在可预见的将来,压力还可能继续加大。
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总量的扩大。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主导的新一轮增长时期。我们原来对许多工业产品增长潜力,事实证明大大低估了。比如,钢材达到1.5亿吨时,有人认为太多了,而2003年国内钢材产量达到2.4亿吨。电力原来估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左右,就可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但2003年电力增长已超过15%,还在闹“电荒”。汽车生产,原来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十五”末期总量达到320万辆,轿车达到110万辆,但这两个指标在2002年底都突破了,2003年汽车和轿车总量分别达到445万辆和200万辆。这些产品的大幅增长,已经使资源约束的瓶颈看得越来越清楚。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一些年我国钢材的需求仍会上升,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铁矿石供应,多数要靠进口,要动员主要矿石出口国的资源来满足我国的需求。2003年进口铁矿石1.5亿吨,按品位计算已达到国内需求量的一半左右。汽车是今后一二十年对国民经济带动力最强的产业,同时也是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产业。据有关研究,到2020年,汽车用油将占到总油类消费的60%左右,而到2030年,将接近90%。石油总消费量到2020年将在4.5~6亿吨之间,国内产量的峰值约为2亿吨,其余50~60%以上要靠进口。如果石油供应安全方面出现大的问题,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要受到直接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政策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GDP翻两番,而能源生产只翻了一番。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能否重复这一“奇迹”?应当说难度很大,但并非没有希望。关键是要较大幅度地调整现有政策,切实贯彻“节能优先,环境友好”的原则。开源固然重要,节能的潜力更大,也更具现实性。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以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进行国别间对比,由于存在货币换算的问题,带来结论有较大偏差。如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为日本的9.7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中国能源强度被明显高估。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能源强度仅比日本高20%,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8%,显然又出现了明显的低估。故在此以单位产品能耗做为对比的标准。),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据估算,如果维持现有政策,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能达到32亿吨标准煤;如果对现有政策做较大幅度调整,则有可能节约8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节能的潜力可达到1/4。 在环境方面,我们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仅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90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80年代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一些排放物已经超过“环境小康”的最低要求,出现了环境“透支”。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潜力看,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面临的挑战已经十分严峻。
在人类历史中,人和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曾经一个时期,我们对人的能力估计过高,提出“人定胜天”,不大尊重经济规律,也不大尊重自然规律,结果吃了不少苦头。其实,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能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发展。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五、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国际社会正面临着以前未曾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地位逐步提升。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总量上,我国作为一个经贸大国的崛起,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认可这个事实,有的国家、有些人出于不同动机,还夸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