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发展战略
   中国腐败的治理      ★★★ 【字体: 】  
中国腐败的治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05 18:40:38   点击数:[]    

于这种企业制度缺乏效率,但在很长的时期中,我们没有对症下药。不是用明晰产权、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向"企业"(主要是它们的领导人)"放权让利",希望用这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改善企业的经营。国家在向企业"放权让利"中采取的"企业承包"、"授权经营"和"授权投资"等办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家)把自己的财产权利授与经营者去行使,是从工商企业实行承包制开始的。现代经济学认为,所有者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最终控制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利润索取权)是明晰产权的最基本的要求。企业承包制实行"包死基数,保证上交,超收自留,欠收自补",其实质是所有者(发包人)放弃了承包期内的全部控制权和承包基数以上的利润索取权,使受雇佣的代理人(承包人)变成了企业产权的真正主人。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使一些承包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控制权采取多种手段侵夺公共财产。这种混乱的产权制度安排造成了经理人腐败的巨大温床。在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像"三等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一类事情变得司空见惯,至于首钢这样"承包为本"的样板企业屡屡出现贪污腐败大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企业承包制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名叫"授权经营"的正式制度,而且把这种产权制度安排写入了法律文件,即1988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业法》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释为国家的所有权与由企业厂长经理代表行使的企业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的分离。这就为作为雇员的厂长经理按照自己的利益与意志处理企业财产提供了某些法律依据。
这里一个著名的事例,是湖北长江动力集团总公司的于志安事件。该公司的"授权投资者"和"法人代表"于志安,曾经参加过辽沈战役,拥有"五一"劳动奖章等多种多样的模范称号。他不但集长江动力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而且拥有占有、使用和处置公司财产的权力。这家公司在海外有18家企业。1995年5月,于志安不告而别,跑到菲律宾,把当地一家子公司卖了,将收入变成自己的财产。当有人追问武汉国资局是否负有疏于管理的责任时,国资局的人拿出了国家关于授权经营的文件,指出对于志安作的授权完全是按照有关法规进行的。因而在这套体制下,于志安一类事例并不是个别的。
(3)改制企业的企业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存在巨大的漏洞。
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目前企业股份化重组的阶段基本过去了,但许多改制企业没有完全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
首先,改制企业一般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所有者有明确界定,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产权明晰的,但是由于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叫集团公司,有的叫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行使控股股东--国有股股权,而授权投资机构本身作为一个企业,它的经营者同时是所有者的全权代表,因此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在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也无从建立,因而可以说继续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在"授权投资机构"既是所有者的全权代表、又是受雇的内部人的状况下,某些"授权投资机构"的领导人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为自己的小团体谋利益。其中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作为"授权投资机构"的母公司用拖欠货款、占有资金等办法"掏空"上市公司,像大庆联谊、猴王股份、济南轻骑等上市公司都是被母公司挖空的。出现这些问题,最终还是归因于财产关系变动过程中,国家作为所有者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没有对受托行使权力的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发生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必然变得松弛。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发生以后,国际金融界的研究发现,操盘手利森(NickLeeson)之所以能够得逞,不是外部监管的问题。新加坡证监会早就提出了巴林银行交易行为的问题,但是没有得到纠正。问题出在巴林银行的内部财务控制存在巨大的漏洞。我们知道,金融业面对的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市场,而它又具有一个特点,越是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他的风险和收益就越是不对称:如果他赚了一笔钱,肯定能拿到奖金,而如果赔了,却不会自掏腰包。所以对操作者来说,总是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交易。为了防止操作人员的这种倾向损害公司的利益,就需要加强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而内部财务控制的最终环节,是所有者对自己财产的强烈保护意识。如果所有者不在位,即使下面各个环节都一环扣住一环,也难保不出事。因为只要最后一个环节是放开的,整个委托代理链条就是松的。我们的问题就出在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弄清楚谁是资产所有者。于是在国有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中就很容易出现"做老鼠仓",赚了是自己的,赔了算公家的一类情况。目前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巨大,已经剥离了14000亿元,现在账面上还有18000亿元。这种巨额亏空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有经济领域的腐败有关的。
3.利用市场的不规范牟取暴利
理论经济学在考察市场交易活动的时候,首先假定面对的是一个完善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掌握着充分信息的人们进行平等的交易。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即使所有者之间平等交易的市场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它也从来是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最重要的原因,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强势方面能够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损害信息劣势方面而获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就需要通过对市场监管,规范交易行为。例如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通常是信息的弱势方面。一个现代的消费者需要的消费品品种何止千百种,他绝无可能全面掌握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内在质量等信息。而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商品的底细却比较清楚。这样,某些商家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用漫天要价、以次充好等方法欺骗消费者。因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通常有整套的办法来防止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比如说工商行政部门的注册登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对信息弱势方面提供的信息支持,等等。
我国市场经济还在建立的过程之中。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由市场经济固有矛盾所产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市场关系尚未建立所造成的问题,所以情况比起成熟的市场经济来说,就更加具有复杂性。在我国市场上,既存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特权垄断这类前市场经济的丑恶行为,也存在腐败的市场经济中的欺诈舞弊、蒙骗消费者的恶劣行为。
金融、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规范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要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证券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纠正和惩罚虚假披露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就规定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二、严格禁止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指内部人利用自己掌握的内部信息损害不掌握这种信息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和有利于自己的交易。内幕交易在市场经济中被看作一种刑事犯罪。所有的内部人,包括公司董事、高层经理都会被禁止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在财务报告尚未向公众公布时)买卖本公司的股票;即使在允许交易的时候,他们的这种买卖也要登记在案。三、惩治操纵市场价格的活动。由于市场价格的高低是由信息左右的,证券市场上的犯罪分子往往用制造虚假信息、做庄炒作等方法操纵股价,从中取得暴利。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把操纵市场看作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把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

  • 下一篇文章:上海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分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腐败的治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腐败的治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方略
  • ››出让市场换来了技术进步?──对中...
  • ››WTO:中国低谷切入分析
  • ››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 ››城市化是“规划”不出来的
  • ››信息化:世纪之交的战略抉择
  • ››国际竞争的环境变迁与国有经济结构...
  • ››执行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 ››从战略高度看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世界...
  • ››中国腐败的治理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