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教学参考



Tags:


   《〈诗经〉两首》学习要点_九下教参      ★★★ 【字体: 】  
《〈诗经〉两首》学习要点_九下教参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2:29:13   点击数:[]    

《〈诗经〉两首》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既要体会《诗经》的内容,也要理解它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掌握《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词注音。
  雎鸠(  )窈窕(  )荇菜(  )
  蒹葭(  )溯洄(  )寤寐(  )
  芼(  )坻(  )逑(  )晞(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流:择取
  芼:挑选
  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明确这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2、结合《关雎》一诗,体会"兴"的手法,以及《诗经》中特有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3、《蒹葭》思路很清晰,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这首诗是按照时间的线索来写的。芦苇上的露珠由凝结成霜到还没有干,再到将干,表明诗人已经在河边徘徊很久了,写出了诗人对心爱之人的无限情义。
  4、关于《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赋、比、兴,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形式。
  三、问题思考。
  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2、学习《诗经》要注意诵读,诵读要注意语气和停顿。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两首诗的比较──— 谈梁小斌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和休斯《黑人谈河流》_九下教参

  • 下一篇文章:义教语文九下教学用书: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_九下教参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诗经〉两首》学习要点_九下教参”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诗经〉两首》学习要点_九下教参”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故都的秋》教案2
  • ››《荷塘月色》教案2
  • ››《故都的秋》教案3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 》教案6
  • ››《故都的秋》教案4
  • ››《故都的秋》教案6
  • ››《荷塘月色 》教案7
  • ››《荷塘月色》教案3
  • ››《荷塘月色 》教案5
  • ››《〈诗经〉两首》学习要点_九下教参...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