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教学参考



Tags: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 【字体: 】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1:31:18   点击数:[]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28课《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名作,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览尽山水之美,令人悠然神往。但这脍炙人口的文章,第三段即结尾段的层次结构却值得商榷。
便于分析,特对本段文字作了句序标记。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段文字共5句话。第①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第②句第③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声响,第④句从心理的角度写人对夹岸高山的主观感受,第⑤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
  不难看出,这段文字在层次结构上不甚清晰,值得商榷。
  首先,从分类条陈事物的角度分析。第①句写的是树依山生长之况,第⑤句写的是树茂盛蔽日之况,两句均写树,故应归在一起。即第⑤句应紧承第①句之后。只有这样,这一段文字才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其次,从对事物认识的逻辑角度分析。第 ①句,作者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第 ②③句,作者是从客观的听觉角度去写景物;第④句,作者是从主观的心理角度去写对景物的感受;第⑤句,作者又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而结束全文。这样的结构层次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先是有客观感性的认识,然后才上升到主观理性的认识。那么,这段文字就应该把第⑤句放在第①句之后才符合逻辑,以第④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本段的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结束全文,才更加妥贴恰当,符合生活的逻辑。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     刘承德
  电子邮箱:xzzxlcd  @163.com    邮编:563127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 敬畏自然

  • 下一篇文章:《雷电颂》学习要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故都的秋》教案2
  • ››《荷塘月色》教案2
  • ››《故都的秋》教案3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 》教案6
  • ››《故都的秋》教案4
  • ››《故都的秋》教案6
  • ››《荷塘月色 》教案7
  • ››《荷塘月色》教案3
  • ››《荷塘月色 》教案5
  •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 ››《与朱元思书》译文
  •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 ››《与朱元思书》学习要点
  • ››《与朱元思书》之美点分析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1
  • ››《与朱元思书》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1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9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