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教学参考



Tags:


   《组歌》学习要点      ★★★ 【字体: 】  
《组歌》学习要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1:31:10   点击数:[]    

《组歌》

  关于作者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作品最先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关于散文诗
  所谓"散文诗",顾名思义,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 
  关于本文
  这两首散文诗节选自纪伯伦的《泪与笑》。作者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画家。著有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先驱者》《泪与笑》《沙与沫》《暴风集》等。《组歌》共有5首散文诗,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两首。学习这两篇课文之前,先阅读其他几首散文诗,对纪伯伦的写作风格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研读课文,与同学交流、争论。向老师提出问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赋予了笔下的浪和雨生命、灵气和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组歌》这两篇短文,作者以极富灵性和乐感的笔触,采用拟人化手法,向我们展现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的自然画面。在《浪之歌》里,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也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爱的使者的形象,"润物细无声",把忧郁与苦难留给自己,把欢乐与幸福播种人间。其实,作者在这里唱出了一曲婉转感人的歌:《让世界充满爱》。
  精读课文,仔细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对文中生字生词查字典,进行注音解释并掌握。

  一、字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镶嵌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彻夜不寐 
  二、词
  1、 解释和积累下列词语
  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盛气凌人 
  三、思考与练习
  1、海浪具有什么的样的情怀?
海浪不仅仅对海岸有着爱情,但世界万物也同样满含着爱情。这种爱情是非常博大的,它守护着世间的美好。
  2、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海浪来传达内心的感情,"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3、"彻夜的不眠使人形容憔悴。纵使人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儿的连词使用是否有问题,为什么?
  句子初读来,好像不通顺,但是如果仔细体会,就能够感觉到,作者用"纵使"一词不仅起到转折强调的作用,更使这段话在语义上更丰富和有气势。
  4、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雨"的活泼可爱?
"雨"本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世间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

中考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文后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诚,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红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池非不深也
③委而去之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下列四句中的"之",与"三里之城"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句子:得道者多助。
译文:
4.上文中与"亲戚畔之"表达的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5.孟子认为围攻一座小城,又占有天时之利,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可用文中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6.在上文中,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答: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环"是"围,包围"的意思;"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是指护城河;"委而去之"中的"去"是"离开"的含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域"的意思是"限制"。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分析。答案为C项。例句"三里之城"与C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之中的"之"都是助词,译为"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得道者多助"可以翻译为: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得道"在文中是指"施行仁政"。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表达的意思相反的句子是"天下顺之"。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围攻一座小城,占有天时之利,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或地利比天时更重要)。
6.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在选文中,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人和(或得道)",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知。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下一篇文章: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组歌》学习要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组歌》学习要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故都的秋》教案2
  • ››《荷塘月色》教案2
  • ››《故都的秋》教案3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 》教案6
  • ››《故都的秋》教案4
  • ››《故都的秋》教案6
  • ››《荷塘月色 》教案7
  • ››《荷塘月色》教案3
  • ››《荷塘月色 》教案5
  • ››《组歌》学习要点
  • ››《组歌》教学设计
  • ››《组歌》教学设计4
  • ››《组歌》教学设计1
  • ››《组歌》教学设计3
  • ››《组歌》教学设计2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