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教学参考



Tags: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      ★★★ 【字体: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11:28:28   点击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关于本文
  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

  学习要点
  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所以称"沧海桑田"。
  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
  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

  一、字词
  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
  鹭鸶( ) 栖息( ) 萧瑟( ) 吞噬( )
  和煦( ) 干涸( ) 濒临( )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积累
  萧瑟  和煦  干涸  濒临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二、思考
  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外探索。
  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

中考解析
 (北京市宣武区)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有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每一字皆有数印 D.其印自落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 瞬息可就(  )
②火烧令坚(  )  用讫再火令药熔(  )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所通的字。
①"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________通________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________通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尽可能少的字概括本段说明内容的本质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通过辨析,明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答案为B项。A、C、D三项中的"印"都是指"字印",B项"若印数十百千本"中的"印"是"印刷"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句中的"就"与"火"的解释已涉及到文言语法内容的考查。①"持就火炀之"中"就"的意思是"靠近";"瞬息可就"中"就"的意思是"完成"。②"火烧令坚"中的"火"是名词作状语,"用火";"用讫再火令药熔"中的"火"是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3.本题考查通假字。①句中"板"通"版",②句中"止"通"只"。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①是因为木头纹理疏密不均,②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③并且和药(松脂等)沾在一起,④(拆版时)拿不下来。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活板的本质特征是"活"。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或: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打比方:字平如砥。(或:薄如钱唇。)列数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 下一篇文章: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小石潭记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故都的秋》教案2
  • ››《荷塘月色》教案2
  • ››《故都的秋》教案3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 》教案6
  • ››《故都的秋》教案4
  • ››《故都的秋》教案6
  • ››《荷塘月色 》教案7
  • ››《荷塘月色》教案3
  • ››《荷塘月色 》教案5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例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扩展资料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要点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6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5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