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高三语文教案
   4.孔孟      ★★★ 【字体: 】  
4.孔孟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6:15:14   点击数:[]    

孔孟

黄仁宇

教学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   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跟随)   毫不讳(忌讳)  斩钉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

 

内容板书:

 

 

黄仁宇

 

 


 

相同点

相异点

个性原因

间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

轻松愉快

对人性看法

性恶来自先天

对“礼”的看法

重视

闲雅热忱

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紧张

人性本善

不重视

革命性

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序言》教学设计3

  • 下一篇文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4.孔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4.孔孟”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案
  •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
  • ››我的呼吁.
  • ››《阿Q正传》教案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
  •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苏教版《七...
  • ››触龙说赵太后..
  •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 ››《明湖居听书》..
  • ››语文教案-阿Q正传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