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七年级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      ★★★ 【字体: 】  
荷塘月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5 00:07:19   点击数:[]    


教学目的:   领会文中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思想感情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下节课再探讨)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思考完成练习一。     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去宁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再求宁静)。(也可参考《教师用书》)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略)大家知道,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提问: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课文中很难找到答案;指导学生要联系背景来正确把握文意)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先生要比他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忆佩弦》)(这里,穿插作者的文学常识介绍)他在朦胧中寻求光明,在纷扰中寻找净土,《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写成的。 明确本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电视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我以为,文中第三节月下独白是重要的一节文字。关键语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便觉”强调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宁静”的社会原因。“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我们应当多读几遍这节文字,从而体会作者寻求暂时超脱的心境。读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可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参《教师用书》;请学生课后思考讨论)。 提问: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调:A。淡淡的喜悦;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D。浓浓的哀愁。 答案是C。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完成练习二至五。                                      去途                                                                                                                        家                         荷塘                                                                       归途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景物,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   1、“我且受用……”这一句话有没有表明感情起了变化?怎样变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样心态?   明确: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诉的淡淡的哀愁,这里则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一种从压抑、不自由中获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正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从结构上看,这句还起着过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  2、作者为什么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二、分析景物,赏析语言     提问: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写景的文字重要集中在哪儿?    (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4——7段,教师将以下讨论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学生思考讨论)     (一)提问:你觉得景物总的色调是怎样的?     明确:素淡、朦胧。你看,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雾是“薄薄的”;荷香是“缕缕”,“仿佛远处……”;叶子和花“像笼着……”。所以,总的色调是素淡朦胧,恰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的诗人气息。     (二)1、提问: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     明确:在总写荷塘概貌(广角镜头)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即荷波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用一组组特写镜头,把荷塘的主宰物用大写真推到读者面前。     2、提问: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有何效果?     明确:比喻、拟人等修辞。(请学生说说相似点)     明确:(略)“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纤尘不染,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观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总之,经过多次比喻、拟人,这荷花就仿佛对着读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提问:“袅娜”和“羞涩”能换吗?(这一问,放在学生回答荷叶拟人描写中再问) 明确:“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羞涩”也本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于此,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的忸怩之态。这两个词把荷花写活了,可谓形神兼备物性人情统一。 提问:写荷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 明确:通感。(定义略)它可以让读者国家深深地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参笔者文章《漫谈通感》)(教师将《明湖居听书》中有关通感句子念念) 荷波,虽是“一丝”(不是“一些”)的颤动,也逃脱不了作者敏锐的眼睛。流水,是“脉脉”的,深含感情。 3、提问: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请作说明。 明确: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在,是抓住月、结合月来写的,荷叶、荷花等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作者把盛开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刚……”,这是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是银白色的。荷香,像远方飘来的歌声悦耳醉人,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里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断然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波,快速而细微的颤动,也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觉察,“凝碧的波痕”则是荷叶上印下的月光的痕迹。 (三)1、提问:找出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第一、四句和末句。  2、提问:除此外,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子、花、灌木、杨柳等这些景物? 明确:还写到了叶、花、杨柳等。这是为了衬托月色。因为月色毕竟单调得很,正面是难以描摹的,于是作者借其他不同景物,通过不同的角度——衬托的手法去写月色,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月色的特征就丰厚了。 3、提问: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一个动词可使“形象生动”,说说动词“泻”(照)、“浮”(升)、“笼”(罩)、“落下”(映出)、“画”(印)等动词的效果。 明确:一个“泻”字,境界全出,顿时将无形化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给人医治奶白色而鲜艳欲滴的实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正合“轻纱”的比喻。(“盖、罩、蒙”等字都显得过于厚重。 “落下”沉重,表现出“黑影”的质感。(“映出”表现不出浓重) “画”能写出月影之美。(“印”不能写出美) 总之,作者用字遣词很准确。 提问:末句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通感。     (第7段的内容由教师分析)明确:本段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如果说上文用特写镜头写到了荷塘的各个细部,那么现在又把镜头摇起、拉远,让读者看到了更大更广更远更深的景物。“荷塘的四面……都是树”此中景,是画面主体;“树梢上……远山”,此远景,是画面背景。主体用工笔(国画笔法,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背景用写意(用笔不精细),使构图远近相济,疏密相间,浑然天成。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等文字的。更妙的是,在这仿佛“而今忘我且忘世”的刹那间,耳边却传来“树梢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静中有动,趣味无穷。     小结: 这篇散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景语即情语。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仅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也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是淡淡的,短暂的。 在描绘景物上,作者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四)提问:本文语言风格如何?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有哪些? 明确:在语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语言大师。本文语言朴素、淡雅,充满诗意,如他自己所说,“新而不失自然”。首先,用字遣词准确,给人细腻美。其次,比喻新颖奇特,尤其是通感的运用,给人形象美。还有就是叠词柔婉舒徐,给人韵律美(完成相关练习)。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能了解朱先生散文风格。 5、齐读4——6段。 三、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本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清新自然的语言。 2、预习下课。                                                     荷叶                                            荷花                       月下荷塘     荷香      多用修辞                                                        荷波                                            流水                      淡淡的喜悦   素淡朦胧                       塘上月色             正侧面结合                       荷塘四周             动静结合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 下一篇文章:7短文两篇(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荷塘月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荷塘月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秋天(网友来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1
  • ››春(第一课时)
  •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 ››《社戏》教学设计(3)
  • ››《郭沫若诗两首》三课时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散步》教案设计2
  •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实录
  • ››荷塘月色..
  •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记忆、给我三...
  • ››荷塘月色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