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七年级语文教案
        ★★★ 【字体: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47:33   点击数:[]    


《窗》      泰格特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 导思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 学生活动: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 导读提示: 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 (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 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 (2):写作特点体会: 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 (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后思考题 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2:两位病人从窗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哪是虚景哪是实景?

附:板书设计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口技》资料: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 下一篇文章:《<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作者简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窗”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窗”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秋天(网友来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1
  • ››春(第一课时)
  •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 ››《社戏》教学设计(3)
  • ››《郭沫若诗两首》三课时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散步》教案设计2
  • ››窗外的世界
  • ››窗外
  • ››窗前的气球
  • ››窗..
  • ››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