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5、古代寓言二则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32:26 点击数:[] ![]() |
|||||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一)、导人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欲: (2) 置: (3) 坐:(通假字) (4) 度: (5) 遂: (6) 及: (7) 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 坠: (2) 遽: (3) 契: (4) 是:(指示代词) (5) 若此: (6) 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 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 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 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背诵寓言。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