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语文教案-诗五首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19:05 点击数:[] ![]() |
|||||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归园田居》 二、学习《过故人庄》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3.理解诗意 三、学习《游山西村》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ū)轩(xuān)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作者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奸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流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 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 (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2)诗词借助于形象来抒情,搞清楚诗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 (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 (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③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 (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 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畦(qí)闼(tà) 豚(tún) 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 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 2.学习《游山西村》 (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 (质朴、闲逸、恬静。) 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 (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