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山中避雨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11:32 点击数:[] ![]() |
|||||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3.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 3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课文注解1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讨论问题:“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文中除了作者以外,还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谁,他们对作者的胡琴表演有着怎么样的反映?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明确:通过对作者、两个姑娘的前后情绪变化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文章的感情线索。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3、4自然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作者在拉胡琴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乐趣”,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明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思想 七、语段精读: 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你能谈谈对加点词语的感受吗? 明确:“闹”字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闹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温暖”既写出了环境的温暖,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温暖。 2、 文中有一段是叙述作者学琴的经历,从记叙方法来看,这一段属于什么记叙方法? 明确:插叙 3、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两个女孩由先前的“苦闷”到“和唱”的? 明确:受到了音乐的感染。 4、解释下列词语 望洋兴叹 怨天尤人 冗长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趋之如归 八、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从课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音乐让陌生的人们聚集到一起,甚至于在分别之时依依不舍。音乐的这种力量你感受到了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 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 九、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 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