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木兰诗》教学设计17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3:03:28 点击数:[] ![]() |
|||||
《木兰诗》教学设计 水头一中初一语文备课组 江素春执笔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我们用不着追究。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①机杼:Zhù,织布梭子。② 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 ③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④辔头:Pèi,僵绳。 ⑤燕山:yān。 ⑥胡骑:jì,战马。 ⑦戎机:rǒng,军事。⑧朔气:Shuò,北方。 ⑨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⑩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⑾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 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①“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②“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过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③“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④“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四、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4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奔赴战场,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第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入朝受赏,辞官回家);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五、引导学生记诵 要领如下: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①、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②、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③、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④、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⑤、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⑥、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六、留作业 1、背诵这首诗。2、翻译本文 第二课时 (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 品味赏析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师: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好。齐读诗歌 二、 问题探究 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一)我在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个问题,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要隐瞒性别?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你们在读书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一道帮助他解决。 (学生可能的想法::男尊女卑;在古代,我国是重男轻女的,在这种紧急时刻,只能让男子出征,因此木兰要化装成男的;书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上看,当时要木兰的父亲去征战,父亲年迈,木兰勇敢替父亲出征,只能冒名顶替。在古代,女性都是受压迫的,地位很低,另外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 (生还可能的想法:木兰女扮男装是怕别人嘲笑,不让她去。师:也有一定道理。打仗让女人走开,是不是对女性的关爱?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看来只有今天的中国在各方面是尊重和爱护妇女的。男同学在学习生活中要关爱女同学。) 生:男女其实性别差异很大,为什么木兰打了十几年的仗,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女儿身呐?(生可能的答案:打仗是艰苦的,战斗是激烈的,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以看出战斗频繁,没有时间顾及这类生活小事。;“寒光照铁衣”这个句子看出出征的将士都是穿着铁甲衣,那种铁甲衣都很肥大,很多电影中都是,这就掩盖了木兰的女性特征,因此就很难发现;木兰是骑马的兵,因为她在准备征战用品的时候先去买的马,在马上很容易掩盖她的女性特征。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木兰不去做官,这不白打了那么些年吗? (生可能的答案:木兰害怕被皇帝知道,那样她就犯了欺君之罪,弄不好就得杀头,因此木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就是要快点回家,逃离是非之地;我认为木兰十分思念家人,不愿再装下去了,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木兰十分高兴,表现出木兰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 3、我们现在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安静的读书,真是一种幸福,然而我们平时并不在乎,觉得这很平常,可是世界并不太平,很多地区依然硝烟战火,大家想一想,战争给谁带来的灾难最大?(生:人民,老百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中涉及到的修辞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一旦国家有难,每个人都应当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这样才能保卫我们的和平生活,木兰是一个古代的巾帼英雄,保家卫国,英勇坚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想象一段故事。 1、木兰在战场上 2、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3、木兰到家第二天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