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幼时记趣》教案2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2:57:37 点击数:[] ![]() |
|||||
幼 时 记 趣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 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自读、相互纠正)(5分钟)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教师引导)(5分钟)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自学、讨论、交流、纠正)(10分钟)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拟 强 怡然称快 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评价)(10分钟)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翻译全文、(合作交流)(10分钟)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 “作…… 观”、“以…… 为”、“ …… 为所 …… ”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10分钟)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动(20分钟)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忆、交流、评价)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余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数十 之 昂首观之 为 二虫尽为所吞 其 以 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使其冲烟飞鸣 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课程标准新教案》第56页《钓青蛙》)(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