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丰碑》课堂教学结构赏评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2:55:47 点击数:[] ![]() |
|||||
如果说音符因结构而成为音乐,砖瓦因结构而成为建筑,文字因结构而成为篇章,课堂也会因结构而成为艺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真正的一堂好课,其课堂结构一定是和谐的,所谓和谐的,就是说课堂的每个环节符合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能给人以美感。五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是写什么的? 生:写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师: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请看屏幕。(课件播放红军翻越雪山时的镜头)谁来谈谈体会?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红军翻越雪山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谁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上说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师:那么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第 12 自然段,读“风更大了 ……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丰碑”在课文中指“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个人,怎么会是“丰碑”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一遍课文。 [赏评]一上课教师就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引入课题,接着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中艰难万状的几个镜头,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题文联系,引出了关键的一问:“军需处长”怎么会是“丰碑”呢?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可谓丝丝入扣,不露痕迹。
师:大家读了课文之后,应该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 生: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时,一位军需处长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师:说得好!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第 7 自然段,学生评价) 师:大家再把这一段浏览一遍,在文中画出关键的词说一说,军需处长是不是因为穿得少而牺牲的呢? 生:是因为穿得太少而牺牲的。从“冻僵”、“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衣服的单薄。 生:还有衣服的小。 生:衣服也许被雪水浸湿了,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更增加了冷的程度。 师:对,当时红军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 生:天气很冷。 师:请同学们看书,画出关键性的词语。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 (学生自读 1 、 2 自然段,画重点词) 生:从“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呑掉”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冰坨”是什么意思? 生:水或含水的东西冻结成的硬块。 师: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人要生存下来,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要保暖。 生:要棉衣。 师:军需处长在部队是管给养的,衣服、干粮等都要经过他的手。他有没有条件满足自己? 生(齐):有。 师: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生:部队装备很差,缺少物资。 生:因为棉衣少,他就让给了别人。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让给别人的岂止是棉衣,那是生的希望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感人的品质!请同学们朗读第 (学生朗读) [赏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在具体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可贵,披文入情,简捷明了。 三、反复揣摩,感悟“丰碑” 。 师:将军发现了已经牺牲的老战士,从不知道他的身份,到弄清楚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的神态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大家默读 8 - 12 (学生默读 8 - 12 自然段) 生:课文为什么写将军的神态变化? 师:如果你就是将军,当你看见自己的战士因衣服太单薄而被冻死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非常愤怒! 师:对谁愤怒? 生:军需处长。因为他不负责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将军愤怒的神态的。 生:“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 ” 生:还有“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师:对,将军非常愤怒!这种愤怒恰恰表现的是什么? 生: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师:如果你是将军,当你发现眼前这位牺牲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的想象和现实的情景产生巨大的反差时,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后悔,不该对军需处长发火。 生: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 生: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我。 师: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公而忘私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是啊,那是一种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因此将军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怎样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激动呢?请同学们起立,齐读第 (学生起立后齐读第 12 自然段,并做行军礼的动作) 师:坐下!大家做得很好,表明同学们的确进入到了将军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感动。军需处长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将军,而且给了将军极大的鼓舞。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大踏步”这个词表明将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深。一开始将军对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心里还是非常- 生:担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师:是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使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还有吗? 生:“无数”、“坚定”等词语说明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受到了感动和鼓舞。 师: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将军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部队。可以说,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已经在所有红军战士心中树立了一座- 生(齐):丰碑。 [赏评]
师:军需处长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在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牺牲在征途上。他的精神不仅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红军将士,也在我们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下面听老师把第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您读得很好,但还应该读得平静一点。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再次 朗 读第 7 自然段,深入地去体会军需处长平凡中的伟大。然后联系插图来谈谈感受。 (学生朗读第 7 自然段) 生:“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句话表现了老战士平凡中的伟大。 生:应该是表现老战士视死如归的品质。 师:他为什么能视死如归? 生:因为他认为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他的“右手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说明他很朴素。 生:虽然他是干部,但他没有搞一点特殊。 生: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应该不是借火。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如果有战友在旁边,就不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冰雪中,他就不会被冻死。 师:你能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思考问题,很不简单!课文也用了“好像”这个词,表示是一种猜测。那么,老战士在牺牲之前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如果你就是这位军需处长,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你会怎么想?
生:鼓励后面的战友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生:不要为我的死悲伤。 师:大家说得很好!是呀,如果大家就是军需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肯定有一些话想留给自己的战友,请大家在日记本上写出来。 (学生快速拿出日记本,在日记本上写了 3 分钟)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已经写完了?(无人举手)看来大家要说的话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并把这篇日记完成,以后我们再来交流。(下课铃响)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位无名英雄行一个队礼,并默哀 (课件展示丰碑的形象,学生起立行队礼,默哀) [赏评]当学生已感悟到“丰碑”的深刻内涵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图文对照、换位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去体验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这时学生已经不是局外人,不是一个被感动者,而是那个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红军战士、在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无名英雄。情动而辞发,这时学生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就不仅训练了语言,锻炼了思维,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