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教案在线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
|||||
二十四现代诗三首(苏教版)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2:45:18 点击数:[] ![]() |
|||||
二十四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独立解决字词。 2.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所以本课主要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教师根据情况及时鼓励。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时我们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诗歌,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课文。 2.画出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学生诵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4.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5.学生背诵诗歌比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背得熟。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兀立崖嫣红姹紫蔷薇敦厚契机’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学生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诗歌中树的形象。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发言。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调控课堂,及时肯定、鼓励、补充、讲解。 3.体会诗歌中语言的凝练、含蓄。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明确: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发言。然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发言。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下列材料: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这种艺术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正是这种诗意与悟性的艺术内涵,使这首短短八行的小诗,获得了艺术长存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了。), 4.学生背诵诗歌比赛,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快,背得熟。请学生背诵。 5.学生自学罗洛的《信念》,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现“高山柏”的神韵的,并比较和《树》的异同点。 明确:长年不息的风/像无数发怒的雄狮/向它奔袭而来/高山柏站立着/不弯腰,不屈膝/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 学生体会,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这节诗所表现的“高山柏”,虽然有着某种特意具象化的意味,但是它的精神指向已经完全象征化,风的“奔袭”、它的“站立”以及“绿叶”的“向上扬起”,都是一种意象化的精神内涵。 从两首诗的题目上看,艾青从泛指的“树”而指向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具象出之;而罗洛则是抽象出之。然而在精神指向的归宿上,两者则是殊途同归的。)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肯定表扬,及时总结。)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诗中描写“神奇的土地”的事物有那些? ②“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③请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试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嫣红姹紫的杜鹃花、神女峰、椰子林、海浪、人民。 ②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明前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现代诗三首 1.欣赏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形象。 2.品位并感受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