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七年级语文教案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 【字体: 】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2:43:41   点击数:[]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教学一线的不少老师都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确实,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然而,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课程,实则上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伪新课程”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浅解、曲解和误解。想当初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时,曾有许多人、许多学校就简单地把几个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当作素质教育的成果而充分展示,如此肤浅的理解,如果再迁移到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中,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依笔者看来,当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放之四海而皆准。

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较多,而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其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在研究性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老师把“研究”任务交给极少数学生,以期在评比中获奖,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有的老师视研究性学习为万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时而皆准,教学设计必为研究,教学过程必扣研究,教学评价必称研究,似乎是彻底否定了其他学习方式;有的老师不管课程上的内容有无研究的必要,整齐划一地写论文、写报告、出方案;还有的老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上来就是研究,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家里无藏书、无电脑,不少学校图书馆又是定时定人开放甚至不开放,又到哪里去查资料?一些初中生连《水浒》的“浒”字都读成“xǔ”,是该首先让他读通顺小说,还是去直接感悟和研究?一些学生本来就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又怎能任其滥用 “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我们一方面强调着学生为主体、中心,一方面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自律性,似乎学生一夜之间就都好学上进了,成了主人,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罢了。同样是学习一首古诗《春江花月夜》,有的班级有的学生一读就懂,还可以领略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进而依据诗的意境创作出一幅幅画来。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能在一节课中读通读懂这首诗就不错了。有的学校学生可以出书,发表文章,但是有的班级的学生作文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一句话,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要紧密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必强求“大一统”,只要是让学生实现了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即可;只要是重在参与,全员参与即可;退后一步来说,他有能力搞出原子弹当然好,你有能力做出茶叶蛋同样不失为一种进步。这样,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才能研而有的、研而有效。
(二)课堂活动:鼓励就是尊重,讨论就是合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与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我们有的老师却演变成上课时奉行“学生说的都是对的”的原则。坚持一个肯定,在老师的眼里,不管青红皂白,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千万不能说“你错了”,似乎这样就是尊重学生。实际情况是,对课文内容乃至对文学形象的理解虽然主观内容多了,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客观标准,况且,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是使得学生模糊了是非,弱化了耐挫力。还有的语文老师,只要上课,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名其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因而,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嘎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至于其他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现在,我们有些语文评优课甚至把上课是否有讨论作为一个环节,因而合作学习就被误解成了讨论时的声音大小,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气氛冷热。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才识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尊重个性。

(三)语文课程评价:新课程不能涉及“双基”。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的理解成,新课程只要最高的层次要求,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的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其实,美国早在几十年之前就进行了我们今天才开始的课改,结果实践下来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每况愈下,不得不回过头来向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这或许应多少给我们一点启发。实际情况是,新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文“双基”的训练,比如,评价学生对语法的把握包括四项内容: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区分表达上的差异;能够指出错句、病句,并独立加以纠正;能够模仿课文中的例子遣词造句,没有语法错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要求独立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地表达。这四项内容没有哪一项是能脱离基本训练的。就仿句练习来说,学生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好句子,首先应该“形似”(这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然后才是“神似”(这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畴),由此可见,脱离了“双基”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满堂灌”。

     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满堂灌”,这是正确的,因为其代表着一种陈腐的、落后的教学思想、教学格局,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感悟能力。“满堂灌”也叫“注入式”、“填鸭式”,“注”、“填”的执行者当然是老师了,所以我们不少老师就自然而然地将讲授法与“满堂灌”混同起来,仿佛谁讲得多谁就是“满堂灌”,更有一些学校领导,规定一堂语文课教师只能讲15分钟,只能讲20分钟,超过规定时间就要批评。因此导致许多重点讲得不深,许多难点讲得不透,许多关键点讲得不顺,许多争议点讲得不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提问不能答,启而不能发,须畅讲时而不讲;讨论小结,自学归纳,须系统讲时而不讲;介绍单元学习任务,指出课文学习目标,须定向讲时而不讲……诸如此类,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虽然,讲授法有可能导致“满堂灌”,但讲授法本身并不是“满堂灌”,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形式上摒弃它一讲到底的缺点,在内容上注入启发、生动、活泼的因子,发扬它叙述清楚、说明准确、阐发得体的优点,切中时机地运用讲授法,就一定能讲得好,讲得使学生开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决不能因为要执行新课程标准而否定讲授法的合理内核。

(五)多媒体运用:教育思想现代化就是教育技术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点反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尤为突出。诚然,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那就事与愿违了。比如板书,在黑板上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处理。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老师就在那儿兜圈子,大有不说到标准答案决不罢休之势,当然,教者也是欲罢不能,无可奈何。殊不知,电脑是死的,而人脑是活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硬要画蛇添足地用蹩脚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果每教授一篇课文都来个类似的真实再现,那语文课岂不成了场景观摩课?再者,学生一味接受这些直观刺激,懒得自己思考,又如何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呢?比如名篇《都市精灵》,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它们在枝头跳来跳去,叫来叫去,闹来闹去”用图画呈现给学生,固然直观,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完全没有必要去浏览那些图片。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抽象的议论文字和语言的深层内涵。我们不少老师的误区就是忽略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目光过多地关注语文以外的东西,盲目追赶潮流,简直是把教育思想现代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概念混为一谈。
(六)教材:既然只是个例子,就可有可无。

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不是立足教材,而是把教材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书,连编在教材中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的提示都避而不谈,似乎谁要是用了教材上的内容,谁就老套,谁的知识面就狭窄。非要找一些课文以外的东西,最好是别人未曾见过的东西不可,然后设计几个问题,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大概堤内的损失堤外补。课文都来不及让学生去仔细阅读、咀嚼、品味,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引到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中,去进行机械的分析讲解,进行训练。或许有人会振振有辞地强调:这样做是有理论根据的,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一堂课上,补充的材料越多,就越是“迁移”,越是“拓展”,扯得越远就越是“延伸”。所以,不少老师不是认真地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而是把更多的工夫花在语文以外的内容上,恨不得在一堂课上天南海北、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吹拉弹唱、棋琴书画尽皆涉及,电脑、幻灯、电视、录音全部用上,道具一样又一样,电线一根又一根。也许有人觉得越扯越远才是语文,才是新课程。当然,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教科书的执行者,在课堂上只是“教教科书”,这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把自己当作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在课堂上立足教科书,“用教科书教”。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外延伸的关系,关系到语文学科究竟姓什么的问题,枝丫延伸如盖,还不是依仗着树干的粗壮?

上文所列六种现象,是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现象, 姑妄称之为“伪新课程”。笔者之所以这样说,丝毫没有对新课程的诋毁之意,更不是对大胆摸索者的不理解、不宽容。只希望透过这些仅存于极少数地方或者是操作层面上现象,认识到新课程的推进尚需正本清源,不断完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决不能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如果不警惕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装》教案

  • 下一篇文章:《风筝》教学设计3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秋天(网友来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1
  • ››春(第一课时)
  •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 ››《社戏》教学设计(3)
  • ››《郭沫若诗两首》三课时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散步》教案设计2
  •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