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 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 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 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 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 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 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 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 青 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 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 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 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 ba)鸡埘(Shi2) 污秽(hui4) 鼾(han1) 渗合(shen1) 叩(kou4) 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3)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鸡埘:鸡窝。 (6)污秽:肮脏。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清道夫:旧社会称打扫街道的工人。 (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1O)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二、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人。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 同情农民。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 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广泛接触了哲学和文学,尤其爱好诗 歌。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活动。同年 七月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笔名写了著名长诗〈大堰 河——我的保姆》,发表后,誉满诗坛。出狱后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1941年赴延安。11 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多次被毛主席召见,约谈文艺问 题。后到延安鲁艺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兼(诗刊》(延安版)主编。延安 文艺座谈会后诗人在思想上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变化。1945年入党。 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解放后当 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代表作品 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 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1948年由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艾 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 比。” (艾青《诗论)第2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导语。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 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 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 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请注意理解是: “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 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 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 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 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 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 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 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 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 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 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 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 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 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 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 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 明确: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 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 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 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 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第一题。背诵这首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qi2()愿2.街qu2()3.han1()声 4.鸡shi2()5.污秽()6.虔诚() 〔二)朗读诗歌,根据课堂内客填空。 本首诗作者是_____,他出生于______。本诗采用了____ 的写法,增强了诗的__,藉此提高了本诗的___。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本诗是一首自由诗。自由诗是一种现代流行的新诗。字数、句数、 行数、段落和音韵都没有固定格式,但有节奏,大致押韵。美国诗人惠 特曼是自由诗首创者。中国“五四”运动后也流行这种诗体。 艾青诗歌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寓的规范约束之间 保持恰当的平衡,他的诗具有散文美,他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 受到的世界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艾青(艾青选集·自序》为了形象 表现的自由,他的诗不押韵,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 染读者。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或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 谐,运动中的均衡,使奔放与约束显得非常协调。(黎明的通知》也遵循 了诗人三不定(不定行、不定节、不定韵)原则:“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 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 题》)他把自由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 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讨论、明确:“殷勤的女人、鼾声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 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不幸者、爱生活的人、因正义而战 争的负伤者、所有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即所有被战争困扰的人们、所 有受难的人们,他们都是黎明让诗人转达通知的对象。让所有的人们 走出战争的阴霾,脱离暗夜的魔爪,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哪怕 是“打开窗、打开门”、“呜汽笛、吹号角”、“扫垃圾、贴春联”、“唱歌、跳 舞”来迎接它的到来。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 到来呢? 讨论、明确:在祖国正经受严峻的磨难与煎熬的日子里,在民族危 亡的关键时刻,艾青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的 诗人,他坚信光明、胜利一定会来到,尤如黎明之到来是不可抗拒一样, 但诗人也明白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会让人们对黎明的到 来失去信心,有必要让人们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增强信心.因此作者借黎 明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诗人于是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发出“黎明的 通知”从心灵深处奏出一曲深沉浑厚的歌。犹如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奋 发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 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讨论、明确:这两句诗的含义是: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 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 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 情流露。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艾青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 艺术视野。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 题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此时的诗人不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而鼓舞人们同仇敌汽,奋起救亡而努力创作,“忠实于时间的则更表 明了诗人,坚信抗战必胜,尤如黎明必定会来到一样。两个词的确显示 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象征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 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 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本诗中的“黎明”象征了抗战 的胜利,抗战的光明前途。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 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 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 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 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 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练习二第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读艾青(给乌兰诺娃》完成后面几个问题。 给乌兰诺娃 —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 青 像云一样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 的云、风采比喻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单元 1.黎明的通知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1.祈2.衢3.鼾4.Shi2 5.hui4 6.qian2(二)艾青 江苏金华 第一人称 真实 感 战斗性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人体在太空里游行”2.诗中两破 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是点睛之笔,破折号后一句是经诗化提炼出来 的。3.自然界中的云是淡淡的白云,特点是飘浮无定;自然界的风 是温馨的春风,徐徐拂过,这一切与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轻盈、精湛的 舞姿极为神似,这样的比喻更易为人接受。4.“不是……却 是……”是并列关系,它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般 指天上的是神,之所以是女神,因为女神圣洁,诗人于此处仍用比喻,用 女神的美无与伦比。作者用对比肯定了芭蕾舞演员圣洁和无与伦比的 美。
<-- #EndEditable -->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