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 【字体: 】  
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2:26:36   点击数:[]    

一、本周教学课时数为5课时。

二、本周教学进度:《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本周教学知识要点及能力要求:

(一)基础知识方面

--1.字词

--2.句式变换

--3.夹叙夹议

(二)阅读方面

--1.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

--2.对重点段落,作细微分析。

(三)写作方面

--1.写复杂记叙文的能力

--2.能够为所写的复杂记叙文选材、剪裁及组材。

--3.尝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四、课文讲析

五、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本课要点

--1.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主旨

--2.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3.典故的运用

(二)讲析过程

----这是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的纪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难两周年纪念之际,写下的这篇战斗檄文。

----1.题解:“忘却”与“记念”意义相反,连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具有深刻的寓意。有人认为“忘却”是反语,也有人认为“忘却”即“摆脱”“搁置”之意,实质“忘却”是要把无比的悲痛暂时忘却,搁置一边,使自己从极度的悲痛中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地进行战斗。“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纪念。而对敌人欠下的血债,永远不会忘却,对烈士的光辉业绩,永远不会忘却。

----2.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主旨

----怎样把握文章的思路呢?

----记叙文思路的安排和议论文思路的安排是不同的,有其独特的一面。一般来说,记叙文的思路根据表达的需要,依据一定的顺序来安排的。

----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从部分来看,各部分写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特别是段落间的关系,这就是辨明关系;然后再来辨明层次,弄清某一个段落在文章中所处的逻辑地位及作用。同时,还可以借助记叙文的议论与抒情,了解文章的思路。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旨呢?

----主旨即主要目的意义。主旨,或在文首,或在文尾,或在文中,一段的主旨,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在段中。一般阐释性的文章,全文的主旨或一段的主旨,大体可以在文中捕捉到主旨句(或中心句)。但表述方式上却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三种:

----(1)有明确概括的,便摘引原句。

----(2)模糊叙述,即有一定的表述,但不完整,便需改造原句。

----(3)隐含文中,即文中找不到任何现成的可供摘录或借鉴的语句,便重新整理,加以概括。

----这种便是摘句概括法,择要概括法和综合概括法。

-----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由五节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描写烈士被捕以前的情况

----第1节:表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接触。

----说明写作动机和心境(1)

----揭示当时的黑暗(2)

----回忆白莽(3-5):三次见面[一次:印象不深;二次:单纯、直率、自尊;三次:乐观、警惕、信任]

----与之日增的战争情谊(6)

----第2节:追忆与柔石的交往。

----对柔石的回忆(1-9)[与其亲密的友谊(1);柔石的为人(2-8)—硬,迂]

----对冯铿的印象(10-11)—体弱志坚

----第3节: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过渡,铺垫)

第二部分(第4节)记述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全文的重点)[本节主要为两条线索:记事与抒情交织而成]

----追述柔石等人被捕、在狱中及壮烈牺牲的情况(1-7)

----抒发对战友牺牲极度的悲和对反动派的凶残极度的愤的感情(8-10)

----略及胡也频、李伟森,引白莽诗作。(11-12)

第三部分(第5节)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之情,表达反动派必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再次阐明写作目的,表达对战友的怀念和内心的悲痛。

----借古喻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日渐黑暗的现状。

----怀着坚定的信念,指出革命的路虽然曲折,但最终一定胜利。

----本文的主旨:文章通过对“左联”五烈士的生平与遇难情况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反动派残害革命作家的暴虐与卑劣的行径,表达了与敌人不懈战斗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3.典故的运用

----这是本文的难点,必须了解其用意。

----第一个是引用方孝孺的典故。

----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就在方孝孺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明太祖封为太傅,为太子小等助读(太子小为后来的明惠帝)。惠帝时,他深受重视。后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了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也被捕入狱,因他不肯给朱棣(即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而且祸及宗族亲友870多人。

----鲁迅用此典故,一是为了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方孝孺为争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而丧命,还连累了那么多人,实在是“迂”。但他那种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赞颂。正由于这点,鲁迅用他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二是讲朱棣如此的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现用朱棣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是高僧“坐化”的典故。鲁迅引自《论岳全传》。秦桧假传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回来的途中到镇江金山寺拜访了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别回去。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杀害了。后秦桧听说禅师预言之事,大怒,便派何立去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禅师便留下了一个偈(jì)子,“坐化”了。(“坐化”是佛教名词。传说有些高僧临终之时,常常端坐而逝,称为“坐化”)

----鲁迅用此典故,是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①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的”;②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禅师,就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而国民党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不是如出一辙吗?可见,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鲁迅先生引用这个典故,我们还看出,他不同意道悦的做法,对其是持批判态度的。鲁迅先生决不像道悦那样坐以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发扬“韧”的战斗精神,继续战斗。

----第三个是运用《思旧赋》的典故

----向秀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嵇康、吕安都是被维护旧礼的司马昭杀害的。白秀很悲痛,写了《思旧赋》,写此赋①从侧面反映对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②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③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

----鲁迅先生用此典故,将自己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向子期面对的是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戮政策,政治上同样是极端黑暗腐朽的。在这样的处境中,人偶有不慎,便会引来杀身之祸。当时的向子期毫无言论自由,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而鲁迅先生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同样无言论自由。“那时是确无写处的”。

----总之,三个典故的运用,处处围绕对革命烈士的赞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

----4.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性文章,写的是“左联”五烈士。为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精神,了解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就必须通过回忆。以记事为主,才会让人读来感人至深。但是,文章不是仅仅让人知道真相而已,而要从中吸取教训,认清反动派的本质。这样,就处处离不开议论,使读者从议论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然而,牺牲的是鲁迅先生热爱的青年,他们的牺牲使鲁迅先生无比悲痛。他们的被害,让鲁迅先生无比愤怒。这真挚、深刻的感情不能不流于笔端,文章处处便凝聚着这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因此,文章便达到了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统一。

----前三部分重在叙事,第四部分叙事抒情结合。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每一部分叙事、议论、抒情都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夹叙夹议。

(三)本周教学内容同步自测题

--1.写出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登zǎi----书jí----片tuò----惴zhuì

----B.不xiè----气yán----系qiú----积yū

----C.编jí----样mú----客zhàn----欣xìng

----D.给gōng----锢jìn----血yǔn----永jué

--2.写出下列字的读音并组词

----率_____( )----曲_____( )----省_____( )----朝_____(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永诀----恩赐----眷恋----信扎

----B.缁衣----戳穿----禁锢----隔膜

----C.通辑----轻率----驿站----涅槃

----D.寻觅----欣幸----辨解----竦身

--4.下列刊物当中,属于“左联”刊物的是( )

----北斗、语丝、文艺新闻、拓荒者、奔流、莽原、前哨、现代评论、新青年

----A.北斗----语丝----拓荒者

----B.现代评论----文艺新闻----莽原

----C.北斗----前哨----拓荒者

----D.新青年----奔流----现代评论

--5.《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选自鲁迅的作品集为( )

----A.《南腔北调集》----B.《坟》----C.《花边文集》----D.《华盖集续编》

--6.课文的标题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对标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题目的意思是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地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反动派欠下的血债及烈士的业绩,作者永不会忘记。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记念。

----C.“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因此,题目的含义是为了摆脱悲哀,以利战斗而写的纪念文章。”

----D.标题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7.当作者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作者在行文中另起一段,而且只写了“原来如此!……”来表达了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如此”是说反动派竟是如此凶残,如此卑劣,竟下这样的毒手残害无辜青年。表达了作者无比悲伤,无比愤怒的感情,百感交集,怒不可遏,触铸成这四个字。

----B.感叹号表达了作者的悲哀、愤怒与震惊,以及为烈士讨还血债的决心。

----C.省略号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及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D.这句话虽短,却包含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作者朴实、深刻、含蓄的语言特点。

--8.作者写柔石时联想到明代的方孝孺,其用意是( )

----A.因为二人都是宁海人,柔石家就在方孝孺祠的前边,加上二人“硬气”和“迂”上相似,便自然想起方孝孺。

----B.此处用典故为了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革命青年的罪行。

----C.此外用典故是为了指出,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方孝孺,几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敬仰、赞颂,柔石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的。

----D.鲁迅用此典故,以柔石与方孝孺比较,更形象地突出了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从而赞颂柔石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用朱棣的惨无人道、诛杀无辜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与控诉。

--9.句式变换

----(1)将下面几个短句,组成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以删去某些非主要的修饰成分)

----①我三十年前正当热爱彼得斐时,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他的散文、诗集各一本。

----②我决计把这两本书送给白莽。

----③白莽是和我三十年前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

----④我送书给白莽,总算是给它寻得一个好着落。

----(2)将下面的长句改换成短句(可将“朋友”改为“人”)

----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唯一敢于随便说笑,托他办点像送书给白莽这样私事的名叫柔石的朋友。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照后边各项要求,分别作答

----甲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乙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从下列短语(或句子)中选择恰当的,将序号分别填入两段引文的括号内

----A.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B.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C.层层淤积起来

----D.洋溢在我的周围

--(2)按要求填空

----①甲段中的“逝者”是指______,“它们”是指______。

----乙段中的“他们”是指______。

----②在乙段中找出与甲段划线句子意思相同的语句,它是______;甲段中与乙段划线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

--(3)选择正确说法

----乙段中说“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这“许多青年的血”是否包括甲段中所说的“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包括后者,因为鲁迅最关心青年的成长,支持青年的斗争。

----B.前者不包括后者,因为徒手请愿是鲁迅先生所不赞成的

----C.前者包括后者,因为乙段文章发表在甲段文章之后

----D.前者不包括后者,因为甲段文章发表在乙段文章之后

--(4)选出下面四个判断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出离愤怒”是指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抑制,无法忍受了。

----B.甲文中,“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非人间”是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实为人间地狱。

----C.乙文中,“而在这三十年”的“三十年”是指作者弃医从文,走上社会以来的三十年。

----D.乙文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的话,发人深思。

 

参考答案:

----1.C.

----2.率lǜ--效率、速率----曲qū--曲解、曲线

--------shuài--率领、统率----qǔ--歌曲、曲调

-------省shěng--节省、省份----朝cháo--朝代、朝向

--------xǐng--省悟、省亲--------zhāo--朝气、朝夕

----3.B.4.C.5.A.6.B.忘的仅是“悲”,“愤”是不能忘的。

----7.B.8.D.

----9.(1)我决定把这两本书送给那和我三十年前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的白莽,总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着落。

----(2)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说笑,而且还敢托他办点事儿的朋友,那就是送书给白莽的柔石。

----10.(1)甲D;乙C

----(2)①刘和珍君等,反动势力

-----------五个青年作家

---------②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3)C

----(4)C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风筝(网友来稿)

  • 下一篇文章:《勇气》教学设计6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秋天(网友来稿)
  • ››《柳叶儿》教学设计1
  • ››春(第一课时)
  • ››《皇帝的新装》有关资料:关于童话...
  •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 ››诗词五首 教案示例
  • ››《社戏》教学设计(3)
  • ››《郭沫若诗两首》三课时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 ››《散步》教案设计2
  • ››第二册为了忘却的记念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