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教案在线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 【字体: 】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6-14 20:14:48   点击数:[]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下一篇文章:课堂三铺路读写不分离——《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语文天地十二》教学设计
  • ››18《小镇的早晨》
  • ››《动物的互惠互助 》
  • ››课文 1 观潮人教课标教材
  • ››28数星星的孩子
  •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
  • ››第7课《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幸福是什么》教...
  •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A、B案...
  •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