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 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 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 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和体会。 学生练读句子。 6.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