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流通经济学的发展状况与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流通经济学发展不尽人意与流通经 济学研究对象方面的缺陷有关。在确定流通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必须遵循内涵式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并对其 展开论述,而其中必然涉及到的研究目的也必须体现流通经济学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 该是如何使具有经济价值的要素流动并畅通起来,使之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到达合适地点,在此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研究流通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对流通产业的调控方式. 关键词:流通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调控方式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bject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research.At present,reason for why we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is related to the defects in the object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research.In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research,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implication-oriented”.And the related target of research must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object of circul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is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flow of the key factors with economic value and make these factors to get to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ational price at the suitable time. Based on this,we should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control mode. Key words:circulation economics;object of research;target of research;control mode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属于该学科 最基础的理论内容,对该学科的研究 内容、发展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系统发展也至关重要,甚至在一 定程度上是决定着该学科能否形成独 立、完整学科的关键因素。目前,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流通经济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乃至于 有人将其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 业,但对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却没 有形成统一和系统的认识。这在很大 程度上制约了流通经济学的发展,使 其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实践,甚至 造成了流通经济学这一提法只能获得 业内少数人士的认可,而许多国家、经 济理论研究者并不认同的局面. 一、研究对象确定的方法 1.必须以内涵式为主确定研究 对象 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规定, 以内涵式确定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 确定一个标准,让人们判断某些事物 是否属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 在社会经过发展后,会不断出现新的 事物,如果这些新事物具备了内涵规 定的属性,那么也可以将其包括在研 究对象范围内。因此,内涵式研究对象 是一种动态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也 是适应能力较强的方法。当然,对事物 内涵的规定需要随着对事物认识程度 的加深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且对事物 内涵的规定本身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当 的研究能力。正是由于内涵式确定研 究对象存在着一定难度,有人就以外 延式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即将研究对 象包括的具体内容一一罗列。这种方 法看似简单,且能给人一目了然的感 觉,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确的。一是由 于研究者的知识、研究能力、关注重点 等的不同,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时代研 究对象的罗列可能也不同,有时很难 概括全面,难免出现挂万漏一的情况; 二是这种方法不能包括未出现的事 物,一旦新事物出现后,研究对象的确 定就必须改变,否则是不利于一门学 科发展的,而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不 应该频繁改变的。在流通经济学研究 对象的确定方面,就存在着简单地以 外延式确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认为 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 总和,无论其是否全面地概括了目前 流通的种类,但这种外延式方法的缺 陷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新的具有 经济价值的要素流动,这种对流通的 界定就不能将其包括进去了. 2.必须对内涵式规定的研究对 象展开论述 内涵式规定研究对象虽然规定了 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但这毕竟属于 抽象层次,难以让人形成直接、具体的 认识,对研究对象的准确理解存在一 定难度,这就要求必须根据对本质属 性的规定进行展开论述,以弥补上述 缺陷,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外延式确定 研究对象的方法。在确定流通经济学 研究对象方面,许多学者将流通界定 为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 过程,这种观点看似非常合理,但仔细 思考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对流通经济学 发展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这种规定的 表述看,它明显受将社会再生产四分 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观点的影 响。从流通经济学看,生产的组织过 程中存在着大量经济要素流动的活 动,对生产的准备、进行和生产成果的 存放有着重要影响;交换过程本身就 是流通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 说是流通的同义语,将其单独列出对 流通经济的研究会造成一定的模糊认 识;消费活动虽不是流通的内容,但它 是流通的目的,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是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流通经 济学对消费的研究应从消费对流通活 动的影响出发。另外,这种规定虽然是 内涵式规定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但其展开论述的程度不够,仍然易使 人们不能精确地把握流通经济学的研 究对象,并且根据经济学对生产过程不能过多干预的逻辑,一般经济学研 究的重点也是集中于从生产领域向消 费领域过渡的阶段,对生产主体即厂 商的研究只是局限于一些原则性的探 讨,详细、系统地对企业内部情况进行 研究只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才 兴起的。因此,这种流通经济学研究对 象的规定容易导致将流通经济学和一 般经济学混同的缺陷,并影响流通经 济学独立存在的说服力. 3.必须对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目 的进行规定 在对研究对象的规定过程中,不 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流通经济学的研究 目的。众所周知,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 如何以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达到国 家和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从 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流通经济学自然 要受这种目的的制约,但又不能简单 地将流通经济学的目的等同于一般经 济学的目的,流通经济学之所以能独 立存在,应有自己具有特色的研究目 的,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对流通经济学 研究目的的特殊性没有给予应有的关 注。如有人认为,“流通经济学作为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必须研究 流通领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问题。即研究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推动商品 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 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规范化最 终达到最优化”。[1]这种将资源配置 和充分利用移植到流通经济学中的做 法虽然正确,但没有考虑到流通经济 学的特殊性,且其将流通经济学研究 目的确定为使各种流通活动社会化、 规范化和最优化的提法也过于笼统, 难以把握其中的准确含义. 二、流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 确定 确定流通经济学研究对象离不开 对流通的规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 流通的规定就是对流通经济学研究对 象的规定。在现有研究中,有一种对流 通的规定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认 为“所谓流通,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 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道或要求畅 通并得以实现的过程”。[2]这种规定 较准确把握了流通的特殊性,但可惜 的是,在其后的研究中没有对该流通 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展开论述,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观点的影响力。在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 为,流通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使具有经 济价值的要素流动并畅通起来,使之 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到达合 适地点的一门学科. 1.对具有经济价值要素的认识 首先要指明的是,在经济学中, 要素一般是指生产的各种投入,如劳 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这里的要素不 仅指生产的投入,也包括生产的成果. 这样,从企业角度看,这些要素的流动 就不仅指从生产过程向消费过程过渡 的阶段,也包括为生产服务的前期准 备阶段. 另外,许多要素的经济价值是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原来没 有经济价值的要素可以成为有经济价 值的要素,原来隐含在其他要素中的 要素有可能独立出来,且各种要素经 济价值的重要程度也会随着经济发展 的变化而变化,这会造成不同时期、不 同水平经济体中具备经济价值的要素 有所差别,对具备经济价值要素流动 的关注程度也会随各种要素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性不同而不同。这就决定 了流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要 素经济价值的挖掘,促使人们充分认 识要素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研究 如何使这种要素流动并畅通起来,同 时对具有不同经济价值要素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对不同经济发 展阶段中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 行论证,研究制约其流动的原因,提出 促进其流动的建议,努力达到要素畅 通流动情况下各相关主体利益的最大 化。因此,流通经济学是随时代的发展 而发展的流通经济学,具有动态性的 特征,而且在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基础 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建立 在国别、区域、制度、体制等基础上的 特殊性. 2.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正如前面所述,作为从经济学中 分化出来的流通经济学,不能简单地 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应在该最终 目的的制约下确定自己特殊的目的, 这种特殊目的就是“使具有经济价值 的要素流动并畅通起来,”可以说“流 动并畅通”成为了流通经济学研究的 目的。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国家和企 业的利益最大化,并研究实现这一目 的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而流通经济 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为实现最佳资源配 置方式而服务的,即在企业确定了自 己最佳资源配置方式下,如何获得所 需要的资源,而要素的流动和畅通就 是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其他学 科仍然可以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但 流通经济学对其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流 动和畅通。在“利益最大化”和“流动并 畅通”之间的关系中,“利益最大化”是 最根本的“,流动并畅通”必须服务于 “利益最大化”,这体现了“一般”对“特 殊”的制约,但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并 不一定要求所有的流通活动必须实现 利益最大化,因为在企业确定了某种 流通方式、需要购买或销售某种经济 要素时,已经是从企业整体利益角度 考虑的,也就是说从企业整体利益最 大化角度出发的,某种具体的流通活 动也许会亏损,但为了企业整体利益 的最大化,也必须完成这种流通活动, 因此,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应该主 要立足于“流动并畅通”。另外,在不同 情况及不同流通方式下,“利益最大 化”的目的也很可能不会成为流通活 动的主要目的(详细情况在后面会有 所论述)。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流通经 济学的研究目的必须是“流动并畅 通”。从这个角度看,流通经济学任重 而道远,因为虽然市场经济在理论上 要求所有要素自由流动,但现实中由 于存在各种利益制约,存在着大量以 局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以当前利益 牺牲长远利益的现象,要素流动的畅 通程度受到了很大影响,如何减少和 消除这些制约的影响,是流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3.关于流通方式 如何使要素流动和畅通,就是流 通方式的问题,也是国家和企业最关 心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流通方式可 以划分为两类,一是行政命令驱动型, 一是经济利益驱动型.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要素 流动基本上都属于行政命令驱动型的 流通,在市场经济中也仍存在这种流 通方式,在应对战争、突发性自然灾害 时,该种流通方式有独特的效果。这种 流通方式虽然可能造成一定的浪费, 如调配的物资远远超过实际需求量, 但却能满足当时的特殊需要,因而有 其存在的合理性,对该种流通方式的 研究是在满足特定目的前提下,如何 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并在整体规划中 增加经济方面的考虑。由于目前我国 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机制的 作用越来越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这种流通方式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流通经济学的 一个缺陷。我们必须承认,在计划经济 时代仍然存在着各种经济要素的流 动,而且当时成千上万与计划相关的 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精力,努力保持我 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在流通方式的安 排、协调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宝贵经验. 对当时的流通问题,我们不应该简单 地以“轻流通”或“无流通”对待,而是 应该认真研究在那个时代采取行政命 令驱动型流通方式的原因,吸收具体 流通环节的经验,以利于对这种流通 方式的合理调控。即使在市场经济大 环境中,行政命令驱动型流通方式仍 然有其存在的必要,这就是目前理论 界所谓的“应急物流”。但在应急物流 的研究中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应急物 流满足的是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其 目的不能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必须以 社会效益为中心,讲究的是一个“快” 字,在尽短的时间内将需要的物资快 速运达特定的地方。[3]从某种意义 说,行政命令驱动型流通更能体现流 通“流动并畅通”的要求. 经济利益驱动型流通方式是市场 经济中主要的流通方式,是我们比较 熟悉的流通方式,本文论述的大部分 内容都是针对此种流通方式的,这里 就不再重述. 4.流通业内部规律以及流通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关系 上述研究对象的延伸,就涉及到 对流通业内部规律以及流通业与其他 产业之间关系,这也是流通经济学必 要的组成部分。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 不同,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企业运转、 人才素质、业务性质、企业融资等方面 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流通经济学应针 对流通企业的特殊性,构建系统的流 通企业研究内容。而流通业作为一种 产业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 的经济发展阶段,流通产业具体包括 的内容也不同,需要对流通产业的社 会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业务外包进 行研究。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区域间流通 产业的互动以及流通产业的国际化问 题也是流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 重视的问题。上述问题以及流通产业 内部竞争、集中与联合及其规范发展 等共同构成了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 容。此外,流通经济学还必须对流通业 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地位进行规律性 探讨,研究流通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互 动关系,从整体上探讨流通业的发展 规律,为国家制定流通业的发展规划 提供理论依据. 三、对流通的调控 当对流通经济的研究从企业层次 上升到国家层次时,就涉及对流通的 调控问题。对流通的调控要根据行政 命令驱动型和经济利益驱动型的不同 情况,确立相应的调控原则和方式. 在行政命令驱动型的情况下,流 通经济学要研究所需物品的种类、数 量和物品的收集、运输、登记、保管、调 配以及事后多余物品的处置等问题. 行政命令驱动型的流通之所以能存 在,是因为它以效率即物品的通畅流 动为根本原则,着眼于隐性利益,即长 远的、全局性的利益,且很多时候是人 的生命和生存,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 显性利益,即与要素流通相关主体(包 括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的直接经 济利益。这种隐形利益对时间的要求 非常严格,一旦延误时间,就有可能发 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在这方面应 制定相应的规定,甚至立法,明确所有 企业、个人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 有遵守国家对相关物品以合理价格调 配的义务,并有义务根据需要扩大紧 缺物品的产量,这是企业和个人社会 责任的表现。同时,国家应考虑相关主 体的经济利益,支付合理的价格,赋予 贡献突出者以社会荣誉,提高其企业 形象,并科学确定所需物品的种类、数 量、运输方式、存放地点、保管方式、配 送登记等环节,以减少浪费,以经济效 益原则管理和规范行政命令驱动型流 通的各环节. 经济利益驱动型流通是常态流 通,国家对流通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对 该种流通的调控,而调控方式主要为 法律和政策,重点调控的是与流通有 关的流通业与生产商、消费者的关系, 确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维持流通业 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处理好行业竞 争程度和行业竞争力的关系,既要防 止和消除行业垄断,又要促进形成规 模大、实力强的流通企业,这在相当程 度上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充分竞 争的必要条件是众多的竞争者,而竞 争者过多势必造成每个竞争者的实力 不强,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 都受制约,而从单个企业来讲,提高服 务能力和水平的必然结果就是扩大规 模,就有可能形成垄断,一旦垄断形成 后,企业就很可能以非正常的手段经 营,不利于行业总体的发展和消费者 的利益。国家应对此确定一个总的调 控思路,平衡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之间的关系。另外,相关法律应以促进 要素自由流动为原则,消除要素流动 过程中存在的区域桎梏,即使在提倡 贸易自由化的时代,由于局部利益的 存在,国内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问题 将和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一样长期存在,而这种阻碍是不利于国家整体经 济发展的。因此,流通经济学必须对此 种问题加以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的 调控措施服务。同时,国家在调控经济 利益驱动型流通时,应尽可能地减少 行政干预,更多的是以经济参数的变 化引导相关主体的行为,实现国家调 控的目的。国家可以通过利息、收费种 类和标准、融资、吸纳就业、员工培训、 土地出让等方面的调整,使相关主体 明确了解国家的意图,达到促进某种要 素流动或特定行业、区域发展之目的. 提供经济师论文网代写与论文发表事宜以及具体刊物见刊时间,请与客服联系,详情请查看:http://www.qiqi8.cn/Vip/ 参考文献: [1]冉净斐,文启湘.流通经济学:从概 念到科学[J].中国流通经济,2004(5):20- 23. [2]陈文玲.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原创性 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7. [3]宋则,孙开钊.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 究(上)[J].中国流通经济,2010(4):19-21.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