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园林景观
   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 【字体: 】  
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09:1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或同行的评议专家们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体地说是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当我们在苦苦追求这种“特色”或许评判者认为作品已具有这种特色时,实际上特色已同我们擦肩而过。这就是为什么大江南北所谓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设计师们的功劳,而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恰恰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没计师们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难日渐其深。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从欧洲腐朽的路易十四等君主们留下的城市中找到了同样的建筑和城市特色:古希腊的柱头和罗马的穹顶,还有白色的石材装饰。尽管这些来自废墟的腐朽不堪的建筑形式并未能在一个民主国家中延续太久,并很快被朝气蓬勃的现代主义风格所抛弃,但它们却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时不时在世界各地显形。在1929年罗马召开的居住和城市规划联合会大会上,墨索里尼号召“在五年时间里,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如同Augustus时代的罗马”(见Hall,1997,P197)。墨索里尼同时下令在Marcellus剧院、Capitoline Hill及万神殿周围创造大片的广场、其他所有围绕它们的、不属于罗马繁荣时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多方的牵制,加上官员们的腐败,使规划未能附诸实施,罗马得以幸存。同欧美寻求城市与建筑特色的路程一样,来自中国农业时代的和充满封建腐朽烙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仍在不断以“传统”的名义和“优秀”的姿态干扰着新一代的设计师们的创造。

  当Rudofsky Bernard向西方世界公开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964)时,实际上已向苦苦追求个性与特色的设计师们提出,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中国丰富多样的地方建筑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里,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十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特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本来就是不同的土地和那方土地上不同的天空和自然过程。本质上讲,特色的建筑就是人为了生活而对土地及其自然过程的适应方式,而且是此时此地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方式,而这种方式—定是最经济的,或者就是最生态的。因为,经济和生态本来就是—回事,用Worster的话说,生态就是自然的经济(nature's economy)。所以,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将建筑的特色在四维时空中加以定义,由它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两部分所构成,具体讲:

  建筑的特色=F(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此时此地的土地及其过程,此时此地的技术条件、生态原则),其中:
  生活方式,是在特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及法律所影响及规范下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期望现代人像小农经济时代的人那样四代同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指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仍然跟从晨钟暮鼓的节奏。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让四合院和胡同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在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旧情感中沉湎于过去的建筑形式,忘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我们的设计失去了时代的特色。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总是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讨论决定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山水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态,而后者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流,诸如风的过程、水的过程及动物的运动和植物的生长。古代任何民族曾通过占地术,即通过阅读大地的肌理或格局,通过辨析自然过程,甚至跟踪动物的运动轨迹来取得建筑对自然力的适应,在中国甚至直接用两种最主要的自然过程(风与水)来命名这种占地术。最终使建筑认同于所在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自然过程。而正是这种认同,才使建筑有了地域的个性,有了地域的特色。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可以使设计师对土地的格局及其过程的理解比我们的祖先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地域的特色。无论古代和现代,土地的格局和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只要承认土地是有空间分异的,那么,潜在的建筑和景观的地域特色应该就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地域特色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这就必须涉及影响特色的另一个变数。

  技术在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动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国内外设施园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下一篇文章:浅谈烟叶主要化学成份与卷烟配方的相互关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与云南烟草...
  • ››施肥技术对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影响...
  • ››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市场会失控吗?...
  • ››加入WTO对国内农业的影响分析
  • ››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 ››WTO与中国农业
  • ››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 ››山茶属植物的经济意义
  • ››建立种子科技成果推广高速路
  • ››葡萄黑痘病的识别与防治
  • ››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