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扬州园林便是文人园林风格与它的变体并行发展的典型局面。 清初,康熙帝南巡江南,深慕江南园林风物之美,归来后即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园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为后者注入新鲜血液,在园林的皇家气氛中平添了几分雅意清新的韵致。当时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避暑山庄等。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无疑是促成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境地的重要因素,它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并且普及到全国各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一种造园模式。清乾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后期阶段。文人园林相应地日益呈现出形式脱离内容的倾向,由早先的生动风格蜕变为僵化的模式,以往的生命活力也日益衰竭,它的四个特点亦逐渐消融于流俗,大部分徒具躯壳而丧失精神实质了。文人涉足园林也不象上一个时期那样比较结合实际,诗文中论及园林艺术的虽然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但大多是一鳞半爪,偏于描述性的心领神会,因而难免浮泛空洞,失却了上一个时期文人造园的进取、积极的富于开创性的精神。 萌芽于唐代,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清的中国文人园林对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产生及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文人园林的集大成的著作有计成的《园冶》、李渔的《一家言》、文震亨的《长物志》,它们是私家园林专著中的代表作,也是文人园林自两宋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的理论总结。除此之外,陈继儒的《岩栖幽事》、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等著作,也足见文人与园林关系之密切,意味着诗、画艺术浸润于园林艺术之深刻程度,从而最终形成中国的“文人园林”的传统。一般的文人即便不参与造园事宜,也普遍地关心园林、享用园林、品评园林。园林与文人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他们谈论园林好象谈论书、画、诗文一样,园林艺术完全确立了与书、画、诗文艺术的同等地位。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