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而出现的”变异型。假如这种认识无误,那么就难以想象正好位于变异区域的长江流域,就恰好是中国水稻起源的最早地区,并由此往北传播构成粳稻分布区,向南扩张形成籼稻分布区。
第四、栽培作物的起源与陶器、磨制石器,家畜饲养、聚落的发生与兴起一样,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与支配自然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通过已有考古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距今1万至7500年左右,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已基本具有与长江中游地区相似的发展阶段;尽管各自进步的速度可能有一定差别,但许多共见的因素,如陶器胎壁上薄下厚,穿孔石器数量较多,有打制的细小燧石器等,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 往和联系。此外,这一时期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河旁阶地遗址,在华南地区也已存在,据调查广西桂平大塘城遗址的面积就达1万平方米以上 。总之,相似的发展阶段,相互间存在的交往,以及已经出现的大面积露天遗址都在暗示,华南作为既有野生稻分布,又有适宜的自然环境,还有长期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它的水稻栽培史当不会晚于长江流域。
正因此,在中国,与其将长江流域当作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不如将其看作是稻作农业的早期发达区域。即使认为这些区域就是某种意义的“中心”,那么在中国也不止一个或二个,而是更多。而且,所有的中心,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历。 三、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初始年代,现在尚无任何直接证据,这里只能分析已明确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情况。
由于稻作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探讨它的发展就不能仅着眼于稻作遗存本身所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还应该从有关文化的发展,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等多方面予以考察。
根据已见诸报导和笔者掌握的资料,并利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成果,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区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1万年或更早———7500年)
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真正属于这一阶段的资料还很少,目前只能以彭头山遗址和华南的发现来说明问题。
1.在这个阶段,稻作农业已经出现,人类的生活方式正朝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的方向转化,但生产规模有限。在洞庭湖地区,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已由过去的湖沼边缘的高岗步人四周地势更为开阔的低岗。在华南,一些河旁阶地也出现了早期的露天遗址。显然,这些变化都反映了人类发展农业的努力。不过,那时各地都以打制石器为主的工具构成,说明生产能力低下;同时,亦从侧面证实采集与渔猎仍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根据近代民族学的研究,当时稻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可以属生荒火耕类型。由于南方酸性土壤的影响,彭头山遗址并未发现任何骨、木器等有机质工具。但是,考虑到遗址所处地理环境,有理由认为,这类器具应是主要的农具种类。
3.有迹象表明,这一阶段稻谷的某些特点接近野生稻。仅从稻种的演变与人工选择角度,本阶段或许可称为“原栽培稻时期”,其基本意义是,人工栽培过的稻类不只一种,经人工选择后的主要栽培稻类稻种也在不断演变。
第二阶段(距今7500口—5000年)
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期阶段,其间还可根据文化的整体发展再细分为前、后两段。六千年以前是前段,随后是后段。前段的代表有长江中游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下游的河姆渡与罗家角下层遗存等。后段的代表有中游的大溪文化,下游的河姆渡中、上层与马家浜文化等。
于前段,稻作农业具有如下特点。
1. 稻作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开始占居主导地位。河姆渡第4层发现了大量稻作遗存,以及数量众多的农业生产工具。罗家角第4层的发现也与河姆渡的情形类似;而且在土壤的孢粉分析中,禾本科植物孢粉竟占97% 。由此可见,这时稻作农业的规模已远过了第一阶段。
2. 根据部分完整谷粒的鉴定,河姆渡第4层稻谷属栽培稻籼亚种中晚稻型。它表明大约距今7千年左右,我国水稻种植已进入真正的“栽培稻阶段”。
3.熟荒耜耕成为生产方式的突出特点。河姆渡大量骨耜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土地可能有了某种程度的翻耕,还意味着排、灌水的技术也有了利用。
与中期前段相比,后段稻作农业总体上并无重大变化,但仍有一些进步引入注目。
1.在生产工具中,骨木器数量与种类明显减少,磨制石器成为主力工具。河姆渡,罗家角都存在骨木器逐渐让位于磨制石器的趋势,而至年代稍后的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马家浜文化遗存,磨制石器已基本取而代之。圩墩中层的穿孔舌形石铲,最大者长95cm,刃宽12.5cm,就可能是一种与前段骨耜的功用相似的农具。它的使用指示了土地翻耕面积更有扩大。在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磨制石器的数量与种类也显著增加,并有一种“巨型石斧”,红花套所出长43.1tm、大溪所出长38cm。目前,这种器具的真正用途尚值得讨论,因为出土数量并不很多。但是,它的存在表明,它在生产中可能承担的任务已由别的工具分担了。否则它就难以成为具有其它意义的器类。就总体而言,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对土地的开发也远甚于以前。
2.农业的规模较前又有扩大。在长江中游地区,从新石器早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打制细小燧石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