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 【字体: 】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4:14   点击数:[]    

例外,必得先知风向及救命水的来源。有水流经树林就是林薮。火把堆积的枯叶干枝、攀附大树的蔓草藤条及杂草灌木类等烧出空间,让大树生长更高更大。阳光通风好,不久也复生绿叶,百兽飞鸟更活跃林中。野火大越烧越旺,把地上一切烧失成为灰烬,原野一片灰白似失去生机,其实不然。

    美国国立自然公园对于野地焚林的管理采取半放任态度,只要不燃烧到公园内建筑物或越界延烧到民家则不予扑灭。认为小火可烧出嵌花式(mosic)林带,可让重危物种苏生。大火伤害则比火山爆发、地震、水灾更可怕,会全面改变自然生态。只要经常清理落叶枯枝,可以避免更大破坏性的大火发生。(2)

    山火也不完全是坏作用,它使枯叶杂草成为肥分渗入土壤中,火烧后林地成为沃土有助植物种子发芽成长。火烧出来的空间是所有植物苗床及昆虫繁殖场所,风吹飘来种子或地下根茎复活,另一完全不同植物群落会逐渐成长。

    说起来或会使一般人难以相信,有些树种必须靠火热来维持物种的生命延续。代表例是杉树果的表面为树脂所封闭,落下地面埋人土中可保持十年以上,不腐死仍有发芽能力,杉树种子虽小如芝麻,但周围长有薄膜,一但球果遇上山火破裂反弹而出,随风飞扬可越山过野落地发芽。有飘到山顶上岩石裂缝中停住,雨水停积助长细长芽生长在石缝中,就似农古字形态。正如语言可变化添加,文字也会改迁,大自然更会给地上各种生物有不同的生机,杨柳树地上树干虽烧死,但地下根依然可以发芽;紫丁香花(lilac)在南加州也是火烧裂开种壳受刺激生长。

火是这样的奇妙,却疏忽不得,生态学最重要的性质是:生物的歧异即是生物安定的保障(3)。各种生物组织构成不同的食物链,彼此互助也相克,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网,这是自然社会常态。

农业起源的契机

    上述从中国的象形文字、古籍相传,对自然林地观察以及有关北京猿人发掘出山洞的灰烬,头骨模型以科学最新的鉴定方法考证,再加以现代生物科学生态保育观点提出讨论,是人把面对生存危机的野火化解,而把握这一契机转为生机,可提供进一步以自然科学论说种植农业的开始。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万年前,周围环境森林忽然起火,幸得逃离之后,飞禽走兽不见踪迹,果实菜蔬也无,立即地面对以后找什么来食?假如在河边,大概可以捕鱼蚌之类充饥;或挖灰烬中看看可无可食物,运气好也许找到已烤熟的芋头类根块。当然也会离开已焚毁的旧地,重新迁徙找寻可狩猎、安全性高、有水源的地方定居。

    野火焚林是自然现象,移居到另一丛林内亦不能避免不再发生。逐渐地先民从焚林学到教训,知道植物会重生特别是根茎植物仍可成活供食,于是从萌芽分株繁殖以为日后需要,是从挖取根茎后残留茎块中长出;绿叶根茎可食而学到农业,不是什么无中生有的发明。在前面提过“烈山氏之子能殖百谷百蔬”,显然农业乃由繁殖开始,是观察大自然现象加以运用。所谓“刀耕火种”,即在选定一块林地上放火焚烧开场,为的是得到更多收获食物;而后因为连续收获数年后杂草丛生,产量不如从前而不得不换地种植。人从自下而上的危机中找出转机,开始种植获得粮食,以生物学来说就是生活的适应(adapation)。

    中国的农业有所谓的“天、地、人——三才说”的农学指导思想,来自秦朝《吕氏春秋》,书中有“土宜”的概念,如无现代科学的土壤肥料学提供基础知识,很快地种植农作物会使地力衰退,适宜的土地也会缺肥而不宜,很自然地将之放弃另外重新取得焚林后土地。这在人口稀薄的古代,对整个地球生态影响不大,大地也会自己回复生机;人放火烧所谓“荒野”,在现代生态学知识来说,绝不能称为“荒野”,因其内也有生物存在。

    从农耕开始利用野地焚林后空地,必须考虑时效问题,因为焚化后土地肥沃,火烧促使树林种子萌芽,风把茅草等杂草种子吹走,飞禽嘴叼野兽皮毛也会黏附传播生长,使林地改变植物群落。

    中国相传的燧人氏、神农氏也许到达农业发展的一过程,而现代科学知识考证适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农业是怎样开始的。从地球表面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来说,东南亚有红树林(mangrove)地带,沿河流向内陆云南、两广、越北一带山野,其人民自古被中国历史称为百越,现在是佤族分布的地方,可能常有自然山火焚烧,是最可能开始种植农业开始的地方,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前。虽然在这一地带考古学的证据不多,一旦有了出发点,用现代语言学追踪,及近年遗传DNA检定求证说明民族的移动,南蛮人是否从亚热带进入温带,再进入得天独厚的中原地带,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尚待考证研究

————————

(1)胡兆华著,《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农耕、文化、生态》,国立中兴大学文教基金会出版,台中市,2000年4月。

(2)Wildland Fire in Natural Parks. National Park Service, USDept. Interiot, National Intrgency Fire centeer, Idaho, 1999

    (3) Man in Nature by M. Bates Prentice Foundation
of Moredem Blology Series, New Jersey USA. 1961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 下一篇文章: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