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      ★★★ 【字体: 】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6:43   点击数:[]    

6个,糯稻品种57个,合计212个。糯稻品种占全数的26.76%,反映了古代种植的糯稻品种远较现在为丰富。

如果把这个212个品种的名称都开列出来,并在每品种后注明它所在的方志名称,就可以看出品种分布的地域性及其某些规律(这里从略)。[7]

到明清时期,方志数量大增,水稻品种见之于方志记述的也随之增多。清《授时通考》(乾隆七年修)卷二十二谷种篇对明及清初方志中有水稻品种记述的,加以汇总,名《直省志书》,共转录了当时直属省十六个省的223个府、州、县方志中的水稻品种。经笔者逐个清点结果,共得3429个品种(包括重复的在内)。按品种数的多少次序排列,以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安徽五省最多,共占全部的65.71%(见表16)。表内各省品种数相差很大,是由于搜录的县志数多少不同之故。总之,以直省志书为基础,进一步加以补充,肯定可以大大增加,比如浙江虽然最多,达530个,但经笔者不完全的搜求,又得258个,总数达788个。
查阅了方志上这些水稻品种的逐个名称及其有关文字的描述,得到如下三点体会:其一是品种资源的继承性。将宋志中琴川、玉峰两志42个品种拿来与16世纪明代黄省曾的《稻品》(该书是对《姑苏志》的补充)中所录的35个品种对比,有27个(占稻品的77.1%)与宋志相同。再查清道光的《苏州府志》所录的38个品种中,仍有26个(占68.4%)与宋志相同。说明这些品种自从在宋志上出现以来,在苏州地区持续栽培了600年左右。再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松江府志(1817)、上海县志(1871)、川沙厅志(1879)、江震物产(1898)四志中,找到与《稻品》相同的品种有24个(占68.6%)解放后50年代初,董巽观等[8] 为了对《稻品》的35个品种作注释,在嘉兴、平湖一带访问了当时农业社的老农,发现稻品中的雪里拣、师姑粳、早白稻、麦争场、三朝齐、紫芒稻、矮糯、青秆糯、小娘糯、香秔、乌籼糯等十一个品种在嘉兴、平湖一带仍有种植,而且老农口述的这些品种特性与《稻品》所记的文字完全吻合,这就进一步把这些品种在太湖地区的栽培历史延长到800来年。其二是品种资源的变异性。作物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年年的单独种植,单独留种而得以保持流传下来。另一方面,又因为自然变异、人工选择,耕作制度的发展变更,异地引种等因素,使得一个地区的地方品种组成处于缓慢的不断的更换之中。继承和变异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很自然的。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方志记载,可以找到变异性很大的一些实例。如笔者选择常熟、昆山、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瑞安、福州(代表苏南、浙北、浙东南、闽北)的早期方志(宋志为主)和晚期方志(明志)所记水稻品种,加以一一核对,发现在早期方志中的236个品种中,仅有44个(即18.6%)还见之于晚期方志,有192个(81.4%)的品种在晚期方志中已不见记载:反之,在晚期方志所记的270个品种中有226个(83.7%)是新出现的。说明这些地区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品种组成的变动是很大的。但因方志记载本身的不完整,前后方志撰修人的标准不一致,这种统计所得的数字只有相对的参考意义而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表16 《直省志书》中水稻品种的地区分布统计

省别府、州、县数水稻品种数所占
浙江2553015.45
江苏2152515.31
江西2646513.56
广东2538711.28
安徽1734710.11
福建232747.99
湖南112707.87
云南252617.61
湖北81875.75
广西3842.44
四川4421.22
陕西3260.75
河北8160.46
河南17150.43
山东140未记录
山西30未记录
16省2233429100.00

因古书无点逗,文字叙述和品种名易混淆,因而统计的数字可能因人而异,这里是作者的首次统计。

其三,是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品种多样性是物种在自然竞争中一种适应性的表现,是人们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在农书(如《齐民要术》中虽有记载,但远不如方志中记载波丰富、详尽。现举几方面的例子,以见一斑。比如在生育期方面,除了通常的早熟、中熟、晚熟品种以外,方志上还记有特别早熟、特别耐迟种的品种,如江西泸溪有:“最早者名五十粘、次名六十粘。他种青黄不接,而此两种可先食,田家种以继不足。”[9] 湖北德安有:“*[原字卄头下查]谷者,其种法不必浸种分秧,但耕下子,五六十日可实。湖人被水害者,水退,不遑他谷,故多播此。”[10] 在株形方面,除了常见的高秆、矮秆等外,还有特殊的形态,如“雀不知”、“叶下藏”等,是一些“穗低而叶仰”的品种,11) 有利于躲避鸟雀为害;在穗型方面,有大穗型的“三穗千”(每穗结谷三百粒以上);有密穗型的“辫*[原字左禾右畾]稻”,“缀粒甚密,颗稍圆细”[12] 。在特殊品质方面,有“香子稻”,“一名香*[原字左禾右畾],色斑,粒长,以一勺入他米炊之,饭皆香”。“有芦黄糯”,“酿酒最佳”。有“麻筋籼”,“秆柔,可以为索”等等。在抗逆性方面,有:“旱棱,宜高田;水棱,宜下田”;“长水红,……极涝不伤”,“料水白,岁遇甚涝,辄能长出水上”(以上各县方志中甚多)。有耐盐碱的:“曰碱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陈旉农书》与“三才”理论——《陈旉农书》与《齐民要术》农学思想的比较

  • 下一篇文章:《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